信息公开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事业 “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8-11-12 21:58:49   来源:    评论:0 点击: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事业 “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6年10月)

目录
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1
一、发展基础... 1
(一)“十二五”发展主要成就... 1
1.办学条件得到新提升... 1
2.专业建设开创新局面... 2
3.人才培养质量再上新台阶... 3
4.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 4
5.校企合作开创新局面... 5
6.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成绩... 5
7.社会服务创造新业绩... 6
8.对外合作交流初步启动... 7
9.学校治理取得新进展... 7
10.校园文化建设呈现新亮点... 8
11.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迈上新台阶... 9
(二)“十二五”发展取得的经验及存在的不足... 9
1.“十二五”发展取得的经验... 9
2.“十二五”期间存在的不足... 11
二、面临形势... 12
(一)面临的机遇... 12
1.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12
2.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13
3.学校更名工程的推进实施,将为学校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 13
(二)面临的新挑战... 13
1.同类院校增加和生源数量减少带来的生存挑战... 13
2.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学校内涵建设的不足带来的挑战... 14
3.外部资源整合瓶颈和办学资金不足的瓶颈带来的挑战... 14
第二部分  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15
一、总体要求... 15
(一)指导思想... 15
(二)基本思路... 15
二、发展目标... 17
(一)总体目标... 17
(二)具体目标... 17
1.规模结构目标... 17
2.专业课程建设目标... 17
3.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18
4.校企合作目标... 18
5.科研及社会服务目标... 19
6.办学条件建设目标... 19
7.体制机制改革目标... 20
8.校园文化建设目标... 20
9.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目标... 21
第三部分 主要任务与措施... 23
一、深化教学改革工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3
1.优化专业结构布局... 23
2.提升专业整体实力... 24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4
4.推进校企深度融合... 25
5.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26
二、实施人才强校工程,提升办学实力... 27
1.加强师德建设... 27
2.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 28
3.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28
4.培育高素质管理队伍... 29
三、实施学生培养创优工程,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30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30
2.强化综合素质培养... 31
3.构建育人服务体系... 31
4.完善育人管理体系... 32
5.抓好招生就业创业... 32
四、实施综合办学条件优化工程,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33
1.全力推进新校区二、三期建设... 33
2.进一步完善实习实训室(基地)建设... 33
3.精心打造智慧图书馆... 34
4.加大数字化校园建设力度... 35
五、实施科技创新与服务工程,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 36
1.推动教科研工作... 36
2.完善社会服务体制机制... 36
3.拓展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 37
4.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工作... 37
六、实施校园文化提质工程,提升学校办学底蕴... 37
七、加强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内在发展活力... 39
1.加强全面治理能力建设... 39
2.创新办学机制体制... 40
3.推进二级院(系、部)管理体制改革... 40
4.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40
5.提高管理效益效能... 41
八、加强党的建设,提高管党治党水平... 42
1.加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 42
2.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42
3. 创新基层党建工作... 43
4.加强对党群工作的领导... 44
5.加强和谐平安校园建设... 44
6.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45
第四部分 组织领导与保障实施​ 46
一、加强组织领导... 46
二、强化制度保障... 46
三、落实经费保障... 47
四、完善监督评估... 47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进一步理清学校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落实主要发展任务,使学校“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更具有科学性和预见性,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一)“十二五”发展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间,学校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深入实施“知识+技能+特长”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水东湾新城校区部分建成使用,整体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规模扩大,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社会服务能力逐步增强,社会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较好地完成学校“十二五”规划目标。

1.办学条件得到新提升

“十二五”时期,学校坚持艰苦创业,加快改善办学条件,校园环境日益优美。2010-2015年,全日制大专在校生人数由5981人增加到11281人,增幅达88.61%,成人大专在读学生由457人增加到1109人,与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财经大学等高校合作的自考本科辅导在读学生297人,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合作举办研究生班,招生12人。
学校两个校区实际可利用的土地面积从 130亩增加到660亩。水东湾新城校区完成了一期6栋宿舍楼、4栋教学实训楼、1栋饭堂、400米标准运动场、12个标准篮球排球和网球场项目的建设,实现了新校区所有教室多媒体化、所有学生宿舍太阳能热水供应,初步建立新校区一卡通系统,3000多名学生正式入驻新校区。
年度各项收入从2010年的4903.87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8872.06万元,增幅达80.92%;学校教科研仪器设备值从 1810万元增加到4031万元;建筑面积从 8.3万平方米增加到13万平方米。
目前全校共有校内实训室83间,校外实训基地104个,省级实训基地4个,利用强校工程建设资金389万元新增专业实训室11间。馆藏图书52万册,中文期刊342种,外文期刊4种,报纸40种,电子图书33万余种,数据库8个。校园网内千兆骨干网相连,百兆到桌面;网络带宽出口从1.0G增加到1.5G,无线网络覆盖所有校区,校园网用户数量突破5000人,峰值流量突破500M。

2.专业建设开创新局面

学校依据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围绕广东省产业发展重点,不断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专业方向。凸显土木建筑、石油化工“两轮”驱动作用,打造融房屋建筑、基础建设为一体的土木建筑类专业群及适应石油化工产业链建设需要的化工专业群,形成了“以工学为主,文、理、经、管等多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十二五”期间新增专业5个,专业建设规模稳步扩大,基本形成了“办出优势、办出水平、形成特色”的专业建设局面,共设置有9个专业大类,24个专业,39个专业方向,专业设置与广东省和茂名市经济增长点相匹配。其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是中央财政支持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并通过项目验收,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和省级实训基地;建筑设计专业为省级实训基地。学校开始开展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试点招生改革,目前试点招生专业达到7个,对应中职学校的试点专业为13个,2015年学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研制”获得广东省教育厅第二批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研制项目立项。

3.人才培养质量再上新台阶

学校秉持“修德强技求实创新”校训,树立“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书”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施“知识+技能+特长”人才培养目标,全力推进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2014—2016年建设规划,建立了教师工作站(室)和创新实训室,与政府共建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实施了“每月一主题”的综合素质教育体系,完善了学校、省级、国家级技能大赛选拔机制,完善了教学督导全覆盖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十二五”期间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技能大赛奖项人数累计287人次,其中获得省级一等奖累计17人次。首次参加“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一等奖,首次参加台湾(TEMI)单晶片创意认证暨国际技能大赛即勇夺金、银、铜三个大奖,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效果良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得到了推进。麦可思研究院对我校的毕业生调查及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职业吻合度、总体就业现状满意度等指标值均较高,历届毕业生就业率都保持在98%以上。

4.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

“十二五”期间学校建立了教科研奖励制度,从政策上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教师的教科研积极性得以激发,教科研水平达到历史新高。教师共有210人次公开发表论文(含学校学刊)322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篇,EI收录论文8篇,在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3篇,论文质量明显提高;获得省级教研立项项目15项,省级科研立项项目6项,横向课题4项;获发明专利授权3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项8项。教师主编参编“十二五”规划教材26本。获得茂名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得茂名市哲学社会科学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5.校企合作开创新局面

学校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引导,稳步推进校政行企合作工作,签约合作企业由2010年的67家增加到2015年的86家。合作办学有成效,学校获得合作单位捐赠设备总值53.32万元,捐资助学金累计28.85万元。通过订单培养、顶岗实习、捐资助学等方式,学校与企业、地方政府部门等合作开展协同育人。其中订单培养成为校企合作育人的主要模式,签订了“宝钢技术班”、“宝钢湛江钢铁班”、“深圳地铁订单班”等订单班、冠名班9个。与茂名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建立了两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从2012年开始,学校加大学生顶岗实习力度,推行“2+1”模式,到2015年,企业录用顶岗实习毕业生人数已经达到77.27%。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为毕业生提供了较多较为优质的就业单位,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学校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了支撑。

6.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成绩

学校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十二五”期间来共引进教师78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3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32人,外籍教师1名,师资队伍不断壮大。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66人,高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由20.9%上升到25.4%。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149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由20.1%上升到54.4%,专任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教师110人,占专任教师40.9%。
启动和实施一系列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了师资队伍的能力建设,现有“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5人;选派7人参加省级访问学者培训;教师参加岗前培训72人,企业一线挂职锻炼培训67人次;坚持开展辅导员校内每年培训和全员参加省级培训制度;开展科级以上干部执行力提升培训,培训人数50人;开展第一批骨干教师到深职院培训项目,培训人数45人;通过产学合作、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从中选聘符合兼职教师任职条件的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能工巧匠等共207人组成的相对稳定、动态调整的“兼职教师库”。“十二五”期间,新增省南粤优秀教师2人、茂名市优秀教师1人。

7.社会服务创造新业绩

学校立足广东,面向粤西区域,依托专业技术优势,努力做好社会服务工作,开展面向行业企业的技术服务。2013年2月经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批准,学校成为广东省海洋渔业船员三级培训机构,开展渔业船员培训业务;与茂名市委组织部合作,实施“茂名村官大学生”培养工程,开展茂名市干部自主选学培训;为茂名市提供电商人才培训服务;学校还与各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岗位培训,送教到基层,“十二五”期间学校开展企事业单位员工和公务员培训量达到23483人次。此外,学校承担每年茂名市公务员招考、财会及卫生系统各类培训及考试任务;学校部分教师作为专家直接参与了茂名市建筑、化工、机电、国土、科研、财税、旅游、通信等行业事务性工作,组织专业老师为茂名市行业企业提供多项技术服务和参与技术改造;机电系自主研发的自动龙眼除壳去核取肉机已与高州一桂园肉生产企业达成成果转让意向,切实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8.对外合作交流初步启动

“十二五”期间,学校开始尝试实行学分互认的开放办学模式,与台湾修平科技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先后推荐3名在校生到台湾修平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专业学习;为促进对外合作与交流,为茂名培养更多国际人才与广州留学人员服务管理中心合作共同举办三期“茂名大型留学咨询会”;经管系学生1人参加教育厅组织的赴美带薪实习三个月;组织教师20多人次赴海外培训。

9.学校治理取得新进展

学校不断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坚持依法治校,完善学校章程,学校章程获教育厅核准发布实施。面对大规模扩招和新校区建设启动的繁重工作,做到了工作责任制落实到人,效能监察落实到位,取得了大学内部治理的实效。坚持以人为本,师生满意工程落到实处,实施了教师工作量考核奖励制度,提高了教职工工资待遇;积极争取和稳妥理顺教职工社保问题;实行两年一次的教职工体检。学校文明北校区全部宿舍完成热水器安装、智能用电系统和用电、用水增容工程,水东湾校区与茂名市中医院共建校医室,与茂名市明湖商场共建超市,改善了师生工资福利、健康医疗、餐饮住宿、工作学习条件,师生满意度显著提升。

10.校园文化建设呈现新亮点

学校紧密结合培养“知识+技能+特长”三位一体复合型人才的工作思路,全方位、多层面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内容涵盖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注重培养青年学子的综合素质。通过学校层层筛选,逐级推进,品牌项目成绩斐然。学校荣获第二届广东省社区文化节优秀组织奖,获广东省首届千万人群广场健身排舞展示大赛金奖。在广东省大学生声乐比赛校园十大歌手、“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技术作品竞赛、广东大中专学生科技学术节之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大智慧杯”全国大学生金融精英挑战赛等大赛中屡获殊荣。同时,学校两支服务队成为广东省“精准扶贫”志愿服务队,获得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广东大学生‘福彩公益优秀团队奖’”。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获茂名市首届志愿服务“红荔奖”先进集体荣誉。
大力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紧紧把握高校文化前沿,吸引大学生加入社团,并将学生社团活动纳入社团指导教师工作量。全校学生参与社团人数达到10000人次,涉及文学语言、学习研究、实践服务、文娱活动、体育健身等9大门类。2014年荣获省教育厅颁发的“广东省优秀社团”称号。学生社团活动成为引领我院文化潮流、丰富学生生活的重要载体,得到了社会广泛赞誉。“十二五”期间,学校团委因表现突出,两次获得“广东省五四红旗团委”荣誉。

11.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迈上新台阶

“十二五”期间,学校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和奋斗目标,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创先争优”、“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践行“三严三实”新要求,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着力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不断提高学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提高干部执行能力,促进了学校的科学发展。初步完善了干部梯队建设和加强了重要岗位业务骨干和年轻干部培养,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普法宣传教育,推进了法治校园建设和平安校园建设;围绕“立德树人”的任务,以“书记项目”为抓手,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努力营造并逐步形成了风清气正的干事与进步环境。以党建促发展,2014年在“一把手抓党建”评比中荣获得茂名市第一名。

(二)“十二五”发展取得的经验及存在的不足

1.“十二五”发展取得的经验

学校“十二五”期间建设和发展取得的成果主要归功于省教育厅、茂名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学校党政班子的精诚团结、攻艰克难,归功于全校师生员工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总结和发扬:
坚持艰苦奋斗,走自我发展之路。在办学条件、办学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学院坚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以自身滚动发展,积蓄力量,不等不靠,建新校,扩规模,从130亩的小校园扩大到今天的约660亩的大校园,从5981人扩大到11281人,增幅达88.61%,这是我院办学历史的奇迹。
坚持解放思想,走改革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和“四个全面”要求为指导,主动适应教育规律,主动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施“知识+技能+特长”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更新观念,科学管理,主动服务,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治理水平,保证了学校的各项改革发展顺利进行。
坚持提升内涵,走特色发展之路。学校始终坚持以内涵建设为抓手,以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以学生技能大赛为落脚点,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广泛开展订单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在重视培育特色上下大功夫、花大力气,坚持以建筑专业为龙头,机电、化工、经管、计机等专业全面发展,实现特色发展,使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都得到了较大提高。
坚持从严治党,走依法治校之路。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创先争优”、“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践行“三严三实”新要求,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着力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打造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团结带领广大教职工开创了学校办学的新局面。同时,以《茂名职业技术学院章程》为基础,依法依规依章办学,促进了学校的科学发展。

2.“十二五”期间存在的不足

教职工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部分管理干部和教职工的思想观念仍未能主动适应当今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变化、新任务、新要求,学习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专任教师队伍数量还有欠缺,高水平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高职称教师比例偏低,不少教师缺乏企业实践锻炼经验,“双师型”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存在较大差距,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师资的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
校企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化。学校大部分专业的校企合作形式单一,以订单培养和顶岗实习就业为主;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项目较少,教学过程与生产实际对接的共建、共享、共赢格局还未真正形成。
特色专业建设有待进一步增强。各专业与省内同类专业的专业建设区分度不高,专业特色不明显尤其是建筑类、化工类、旅游管理类专业是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但这类专业在内涵建设上的特色不鲜明,在省级同类专业中的引领作用不强。
内部治理效能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不齐,效率低下,管理权责不清、定位不准,职业化精神和服务意识不强,官僚主义作风存在,协作精神不强,制度体系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和理念有待进一步完善,机关职能部门服务能力和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实施“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广东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省建设、积极实施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战略的重要发展机遇期,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互联网+教育”呈现出多种形式,给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1.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党中央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等国家领导人多次作出批示,指出要重视和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国务院、教育部等部委相继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等文件,在资金保障、教育层次、管理水平、创新发展等方面举措不断,着力打造中国特色的现代职教体系;通过建设一批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举办职业教育周、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提高职业院校创新发展能力和教育管理水平,明确提出到2017年职业院校生均拨款不低于12000元,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指明了改革方向,提供了机制保障。

2.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随着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中国健康2030”和广东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省建设、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以及中国石化茂湛炼化一体化基地建设、茂名中德合作项目等重大经济发展战略的不断实施,将伴随产业结构调整,技术优化升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缺口进一步增大,学校校企合作机遇和社会服务空间进一步扩大,这必然会给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空前的机遇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3.学校更名工程的推进实施,将为学校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

茂名市委、市政府已经正式向省人民政府请示,全力支持茂名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广东建筑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校更名有利于彰显办学优势,实现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人才的集聚与优化,吸引优质生源,增强发展潜力,全面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二)面临的新挑战

1.同类院校增加和生源数量减少带来的生存挑战

广东省内有80余所高职院校,茂名新增4所高职院校,部分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全省生源开始减少,高职院校之间在生源、师资引进、品牌建设等领域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重新洗牌的可能性不断增大,高职院校之间竞争更加激烈,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学校必须在提高办学水平,提高知名度,拓宽招生路径和生源渠道以及社会服务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

2.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学校内涵建设的不足带来的挑战

国家提出的实现“两个中高”(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以及“双引擎”(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对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更高标准。而学校省级品牌专业数量偏少,部分专业特色不够明显,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不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度不够。高职教育受众正在从适龄人口转向面向所有学习者,学历社会逐步过渡到学习型社会,迫切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学校要直面挑战、善于创新,抓住提升质量和内涵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找出问题关键点,找准解决着力点,科学推进事业发展。

3.外部资源整合瓶颈和办学资金不足的瓶颈带来的挑战

学校地处粤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知名及规模以上企业较少,人才吸引力较弱,产学研深度合作难度大,没有区位优势,外部资源有限。随着新校区的全面启用,学校面临运行成本加大、银行还贷急剧增加的资金压力。市级财政短期内很难加大投入,学校办学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外部整合资源有限和内部办学资金紧张,将制约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部分  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国家和省职教改革发展部署,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发展、人才强校、开放创新”四大发展战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教育现代化为统领,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校企融合为抓手,以质量和效益为生命线,以改革激发活力、以创新谋求发展,全面实施内涵建设,实现质量、规模、结构和效益的有机统一。全面实施“教学改革提质、人才引培强校、学生培养创优、科技协同创新、社会服务增效、国际合作拓展、管理水平提升、文化建设引领”八项工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努力建设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粤东西北一流高职院校。

(二)基本思路

坚持发展引领。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明确办学定位,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落脚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核心,坚持特色发展,强化内涵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自身吸引力,提高社会美誉度。
坚持以人为本。学校事业发展以服务师生发展为出发点、落脚点和根本推动力量,营造“求学者勤学乐学,从教者敬业乐业”的良好氛围,坚持立德树人,鼓励创新创优,激发师生创新创业热情和发展活力,打造优秀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团队,培养优秀杰出人才,使师生有更多获得感与更高满意度,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紧抓职教发展战略机遇期,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感,树立市场意识、品牌意识、服务意识,创新办学机制,科学调整专业布局,抓好二级院(系、部)建制和职能部门设置改革,完善全员聘用考核制度及绩效分配制度,激发办学活力,构建有利于跨越发展、内涵式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未来高职新一轮格局调整提前蓄势谋位。
坚持资源整合。高举开放合作共赢旗帜,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建设企业冠名二级学院,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有效整合激活资源,促进学校办学与产业链、公共服务链和价值创造链实质融合,提升影响力,提高社会服务水平,以共建、共享、共赢的方式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坚持效能导向。以质量为生命线,以效益效能为关键,集聚优势力量和资源,扎扎实实抓工作推进落实。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完善目标责任制和绩效考核体系,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提升学校治理能力。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在“十三五”期间,实现由“外延增量式”发展向“内涵提质式”发展转变、由“注重建设”向“建设与效益并重”转变、由“单一主体办学”向“多主体办学”转变,办学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努力建设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粤东西北一流高职院校。

(二)具体目标

1.规模结构目标

稳定招生规模,生源结构趋于合理。到2020年,全日制高职在校生人数达到14000人左右,联合培养相沟通本科生在校人数1000人左右,成人教育大专在校生规模稳定在2000人左右。中高职衔接体系运作良好,合作试点专业达到10个左右,在校人数1000人左右。

2.专业课程建设目标

形成与珠江三角洲和茂名地区一体化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布局,全日制高职专业调整、新增25个左右,通过专业结构调整,全校招生专业达到40个左右;成人专科开办专业增加到16个。创建省级一类品牌专业1个、院级一类品牌专业2个,创建省级二类品牌专业4个、院级二类品牌专业6个;创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8门、院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4门;创建省级实训基地6个;参加省级及以上等级“十三五”规划教材编写课程门数力争达到19门。学生参加省级和国家级技能大赛获奖人数持续增加。创立创新创业学院,建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自建课程10门左右,孵化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5个左右。

3.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建立教学、科研、教辅等各类人员结构合理,有强烈的责任感、荣誉感,甘当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教师队伍;到2020年教师总数达到650人左右,专任教师520人左右,外聘教师300人左右;专任教师中教授10名、副高职称110名,博士20名左右,高级职称比例达30%以上,硕士学位以上比例达80%。专业带头人达到20人左右,专任教师中骨干教师比例达30%以上(校级品牌专业40%以上,其它专业20%以上);力争培育省级教学名师2名左右,市级教学名师3名左右,校级教学名师10名左右;省级教学团队3-4个;校级优秀专业教学团队4个左右; 力争培育“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级培养对象2-3名、校级培养对象8名左右。在教师知识能力结构上,到2020年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达到70%以上(校级品牌专业达到90%以上)。选派教师到国内外访学(3个月以上)25人以上。安排教师到企业一线锻炼230人以上。

4.校企合作目标

探讨建立学校合作理事会,深化政行校企合作办学。加强专业(群)共建共管委员会建设。“十三五”期限间,校外实训基地增加59个,可以兼具学生顶岗实习、教师挂职锻炼、校企协同技术创新等功能;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校企合作机制体制模式,与知名企业共建二级特色学院3个,开设订单班14个,设置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4个;建成校内校企合作园区,建设“校中厂”11个;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合作办学,捐资助学企业达到6个。到2020年,校外实训基地增加到163个。

5.科研及社会服务目标

争取获得省级质量工程立项项目24项,省级协同创新平台6个,省级教学成果奖项目8项,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争取市级以上科研项目立项17项,申报专利16项,争取专利成果转化2项。制定配套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横向课题数量达到13个,合同金额超过55万元,争取专利成果转化2项。新增市厅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参加单位)6个。SCI收录论文(包括SCI和SSCI)10篇以上、EI收录论文15篇以上。开展社会培训23000人次左右,探讨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社区学院。与企业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左右。积极开展国际教育合作交流。

6.办学条件建设目标

到2020年,完成新校区二、三期建设,新征土地523亩,校园总面积达1183亩;增加校舍面积11.8万平米,总面积达24.8万平方米;绿化面积各增加4.4万平方米,总绿化面积达8.4万平方米;完成文明北和人民南校区的土地、房产确权和资源整合工作。继续完善学生的食宿条件。建设教职工过渡房。增加国家(省)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6个,校内实训基地89个。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3000万元以上,总值达7031.6万元,生均教科研仪器设备值达到5000元以上。新增省公共实训中心4个。与区域知名企业合作共建5个“校中厂”作为生产性实训基地,完成新校区图书资源建设和硬件设备建设,增加纸质图书15万册,馆藏图书总数达67万册。增加电子图书等图书资源,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积极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建成网络课程平台并向学生开放;完善校园无线网络,提高信号强度,为师生在线学习提供保障。

7.体制机制改革目标

实施岗位目标管理,完善教职工考核办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实施分配制度改革,在教学单位中实行二级分配制度,充分调动教学单位以及广大教师在教学、招生、教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加强奖励激励和荣誉激励。进一步健全优秀教学成果奖和科技成果奖励制度,多渠道争取资助,对取得重大教学和科研成果、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教师给予奖励,激励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努力提高在教学、科研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的工资待遇和生活水平。

8.校园文化建设目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传承和弘扬“修德 强技 求实 创新”校训,积极开展红色校园文化,普及精品文化、高雅艺术,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重点建设凸显地域文化、彰显学校办学历史和特色的校园人文景观和文化设施,成为学院人重温创业历史、激发爱党爱国爱校情怀、增强人文底蕴的2个校园文化阵地。重点打造2-3项体现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扩大学校在省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争取获得广东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奖项3项、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攀登计划”专项资金10项和广东省艺术类奖项5项。重点依托新媒体全力打造新型引导体系,提升新媒体的软硬件,添置摄影摄像器材2台、扩容校园文化资料储存容量,将校园文化信息覆盖面影响至校内外,构建立体的文化宣传阵地。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专业化、阵地化、信息化发展。号召全体在校生注册成为志愿者,组建教工子弟志愿服务队。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品位。加强精品文化品牌项目的品牌化管理,提高校园文化品质,开展优秀文化项目和优秀文化社团评选工作,设立校园文化建设专项扶持资金,支持二级院(系、部)和学生社团开展高品质校园文化活动。

9.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目标

紧紧围绕“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为主线,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推进“服务型”组织建设,推进“创新型”党组织建设,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加强民主建设,做好党群工作,加强和谐校园、平安校园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精神文明。不断提高学校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水平,为学校的稳定、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政治保证和精神动力。

第三部分 主要任务与措施

“十三五”期间,学校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对照《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经济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标准体系,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推进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以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深化教学改革工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优化专业结构布局

围绕区域产业布局和发展优势,按照“做强、调困、推新”的专业建设思路,抓住学校更名的有利契机,加强建筑龙头专业群建设,突出土木专业品牌效应。按照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中长期规划,建立专业预警、退出机制,构建专业布局合理、结构系统协调、特色优势鲜明的专业集群,形成建筑土木类、化工类、机电类、信息类、管理类、社会文化类等多专业(群)相互支撑协调发展,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

2.提升专业整体实力

根据新技术发展要求,适时调整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支持专业建设水平较高、紧贴产业发展、校企深度合作、社会认可度较高、特色鲜明的专业办成学校品牌专业。选择专业类型相同的高水平院校联合开发课程,共建专业、实训基地,建立教师交流、学生交换、学分互认等合作关系。完成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库和试题库建设,建设创新创业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开展课程教学质量诊改。探索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专业核心精品共享课程。探索建立“互联网+教学”共享开放式课程平台。以省级精品开放课程和省级以上规划教材建设为依托,开展专业建设。重点加强建筑工程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化工技术等省级公共实训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加强院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立项建设1-2个省级实践教学基地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引进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人才质量标准,科学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合理确定课程结构,增加实践课程、选修课程学时学分比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纳入学分管理,构建由创新创业启蒙课程、实务课程和实践课程组成的创新创业阶梯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和研究型教学,支持教师将科研项目、产业技术、学术前沿成果带入课堂,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灵感;改革考试内容和考核方式,完善多渠道考核办法。系统设计中高职衔接专业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强化我院的主导作用。主动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需要,主动适应现代服务业人才需要,主动适应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人才需要,调整专业、培养人才,稳步扩大相关专业建设规模和人才培养规模。
建立能力本位的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第三方评价,掌握毕业生的就业企业类型、专业对口率、薪酬、离职率、雇主满意度等,以明确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4.推进校企深度融合

建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在指导专业和课程改革、协调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校企合作、开展教学评价、编写校企合作教材等方面发挥作用。支持各专业与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合作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技艺传承创新等活动。
制定“校中厂”、“厂中校”管理制度、现代学徒制试点管理制度等系列校企合作管理制度,规范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运行机制。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开办现代学徒制试点、订单班,共建二级特色学院,尝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新型培养路径,着力破解校企深度融合的难题,培养充分满足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优先支持各专业与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社会责任感强的规模以上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建创新创业实验室、创新创业园、创新创业基地等平台,共建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完善和建成一批兼具学生实习、教师企业锻炼、校企合作技术创新功能的校外实训基地,形成“平台共建、资源共用、成果共享”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面向企业的创新需求,依托学校重点专业(群),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吸纳师生参与项目研究,培育高水平创新团队,增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5.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实现理念上的转变。要深刻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师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育教学改革,需要从人才培养本身入手,将创新创业的先进理念深植在学生和教师心中。
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把创新创业教育融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融合,构建创新创业梯级课程体系,建设基础启蒙类、兴趣引导类、知识技能类、实践实训类梯级课程体系。
改善创新创业实践条件。建立院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基地”、加大院级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力度。发挥创新创业竞赛引导作用,重点支持省大学生学科竞赛和高职技能竞赛、全国工业设计大赛、“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省赛和国赛等赛事,充分发挥大赛对学生和教师创新创业能力的促进作用。
注重对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的创新。从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学评价、教学方式、校企合作等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入推进学分制改革,允许学生将创新创业项目申请为毕业设计(论文),改进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二、实施人才强校工程,提升办学实力

1.加强师德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师[2014]10号)、《中共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建立健全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粤教师委〔2015〕5号)等文件精神,大力加强和改进学校师德建设,修订《茂名职业技术学院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细则》,通过建立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激励与惩处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引导广大教师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提升师德水平,增强教师依法执教的法治意识,端正严谨治学的工作态度;进一步强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和师德形象,以优良的师风带动教风,促进学风,优化校风。进一步完善师德评价机制,大力褒奖教书育人的先进教师,树立师德、师风正面典型,积极引导教师树立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良好风尚。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岗位聘任、职称晋升的首要内容,并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2.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

把加快、加强对高层次拔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一是通过制度创新吸引高层次人才,修订完善《茂名职业技术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为引进高层次人才推出引才标准、程序和优惠政策,制定特殊政策措施,为高层次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提升的机遇。二是以协同创新思维,拓宽学校聘用高层次人才的渠道。联合协作大企业或高等院校,采用软引进的方式,设置特聘教授岗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以任务为牵引,通过项目委托、兼职聘用、短期服务、合作研究、技术入股等柔性引进形式,吸纳高层次人才;设立校内特聘岗位,聘请有较高学术造诣、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中青年专家为客座教授,聘请行业企业一线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实行多样化、开放式管理,满足学校教学、科研需要,增强办学实力。

3.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培养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专业技能水平较高、创新能力较强、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教师轮训制度,专任专业教师每五年企业实践累计不少于6个月,接受1次及以上先进的教学方法培训,所有教学管理人员、实验员五年内接受一轮及以上业务培训。
实施“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建立教学名师培养机制,建立“名师工作室”,为教学名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探索有利于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团队引进模式和有利于团队发展的绩效考核新模式,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方向明确、水平一流的创新团队,使之在人才培养、专业(学科)发展、科技研究、创新创业和社会服务上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实施“工程实践能力提升计划”,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点,全面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增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探索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健全教师发展中心管理运行机制,修订完善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导师制、助教制、课堂教学质量跟踪评价、课堂教学资格认证等制度。实施“中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支持计划”,有计划地提升中青年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帮助中青年教师建立有针对性的职业方案和个性化事业发展支持计划,为中青年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设立优秀兼职教师奖项,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专家为专业带头人,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校任教;建立“创新工作室”、“技术能手工作室”,加强对兼职教师的人文关怀,增强兼职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亲近感和归属感。

4.培育高素质管理队伍

科学选拔任用中层干部。有针对性开展中层干部培训。有计划选派优秀后备干部到党校、国内其他高校和地方(园区)政府培训、挂职锻炼等。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办法。
统筹推进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学生骨干等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建立辅导员五年内安排80%的参加省级培训制度,培育建设网络评论队伍。制定并实施辅导员(含心理健康中心工作人员)职业能力达标计划。组织开展辅导员职业技能培训与竞赛,提升辅导员、班主任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着力提高辅导员、班主任的职业满意度。
建立体现管理人员特点的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岗位培训制度,鼓励管理人员提高学历层次,支持管理人员在国内知名高校、政府机关进修学习、跟岗研修、挂职锻炼,提高管理和服务队伍的业务能力、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

三、实施学生培养创优工程,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协力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格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相融合,继续探索分年级开展主题教育工作的实施办法。
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新标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开发网络教育新阵地,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弘扬以德为先、追求技艺、重视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优秀毕业生、杰出校友等榜样先进事迹教育引导在校学生。力争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2.强化综合素质培养

将职业素质教育内容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构建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逐步构建以社会实践和素质拓展为主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探索建立具有校本特色的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认证体系,强化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到2020年,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场地得到充分保障,形成若干素质拓展活动品牌。
加强对学生会及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定期评选优秀特色品牌社团。探索和构建学风建设情况评价体系,不断提升学风建设成效。组织开展“建文明班级、做文明学生”“文明公寓、特色公寓”创建活动。加强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提升学生的法纪意识、公德意识和职业素养。

3.构建育人服务体系

探索建立“大学生事务服务中心”职能,以助学、解困、便利、维权为目标,优化学生事务一站式服务。适应“互联网+”时代学生管理服务的需要,优化整合学生事务服务网络平台,形成“线上线下”学生事务服务格局,提升育人服务效率和质量,提高学生满意度。
完善大学生资助中心工作职能,实施“阳光助困”工程,不断完善“奖、助、贷、勤、补、免”等为一体的助学体系。拓宽助学渠道,确保无学生因贫失学。酌情逐年增加特困生资助工作经费,扩大奖学金、助学金、特殊困难补助金的总额度。学生资助中心通过上级绩效评估。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健全心理咨询的值班、预约、重点反馈等制度。多途径、多形式开展心理咨询服务,针对不同学生群体需求研究制订相应的团体辅导计划和实施方案,定期开展各类辅导活动。定期开展心理咨询个案的研讨与督导活动。加强心理咨询记录与档案管理工作。

4.完善育人管理体系

进一步健全学生工作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学校专题会议定期听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况的汇报,专题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建立校领导上课听课制度,深入一线把握学生思想与行为实际。完善学生工作评价体系。加强学生违纪违法行为的预防、分析和研判,构建校园安全立体防范体系,将校园安全稳定工作重心前移。完善危机事件传播应对机制,建立网络舆情汇集及快速反应机制。

5.抓好招生就业创业

修订招生工作管理办法,大力推进招生方式多元化改革,探索现代学徒制招生,贯通技能型人才培养立交桥,增加中高职衔接的招生数量;不断完善招生宣传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招生信息对学校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的倒逼作用。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校系两级管理体制,优化工作格局。构建“就业模式、就业市场、就业引导、就业服务、就业制度”五位一体就业工作体系;对特殊毕业生群体予以“重点关注、重点推荐、重点服务”;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多渠道就业,确保初次就业率达98%以上,整体就业率处于较高水平,不断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加强就业工作研究,每年撰写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四、实施综合办学条件优化工程,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1.全力推进新校区二、三期建设

完成新校区新征土地180亩;完成教学楼、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实训楼、行政楼、学生宿舍楼、图书馆、饭堂F-1、体育活动中心、教师公寓、标准游泳池和6个篮球场、4个排球场,以及辅助用房、用电扩容、校园围墙、二期市政及与其相配套的给排水、路灯照明、电力电信保护管道等项目,总建筑面积11.8万平方米,计划投资约26000万元。
按照学校总体规划,逐步完善两校区的绿化建设,重点是水东湾新城校区绿化建设,投资约400万元,到2020年,校园绿化达到生均6平方米,共8.4万平方米,使校园人居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得以全面提升,以人为本的理念得以全面实现。
对文明北校区和人民南校区现有各类建筑、校园局部道路、地下管道、节能设施、运动设施以及配电工程、消防设施、实验室安全设施等进行维修改造,以满足教学、科研、师生生活及节约能源,保持可持续性发展的总体需求。另外完成文明北和人民南校区的土地、房产确权和资源整合工作。

2.进一步完善实习实训室(基地)建设

积极整合学校、企业、行业、政府的资源和力量,努力建设融教学、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一体的生产性、开放性实训平台,满足专业课程改革和服务区域经济的要求。完成新建机电、土木和化工实训楼配套,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建设和采购工作,力争每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增长10%以上,五年内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3000万元左右,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到5000元以上,各骨干专业拥有与行业企业技术要求、工艺流程、管理规范、设备水平同步的实习实训装备,专业核心课程都建有理实一体化的专业教室。各实习实训室基本完备,满足实习实训的教学需要。
积极申报国家(省)级公共实训中心建设项目,2020年力争获得建设项目4个。深化校企合作,推进校企合作园区建设,建设蒂森克虏伯电梯学院、嘉豪轩食品学研中心、大学生创客空间等,新建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扩大实践教学基地。
深化实训室管理与改革工作,完善校、系、专业实训室三个层面的联动管理体系。建立实训室安全管理制度与考核办法,积极推进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评估制度的建立。

3.精心打造智慧图书馆

以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为指导,以服务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为原则,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开发与利用为重点,建设智慧图书馆。在内部结构上采用大空间、大流通、大开放的设计,安装门禁管理系统,更新升级现有深大计算机管理系统,购买自助借还书机等现代化设备,建立与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发展相适应、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互为补充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和知识服务体系,着力打造设施完善、功能先进、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以及氛围高雅的大学图书馆,为学校、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不断优化调整纸质报刊征订目录,主要侧重于新闻时事类、专业科技类、大众阅读类、文艺休闲类、科普类等期刊,购买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银符考试模拟题库等电子数据库,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全面的电子资源文献保障体系,至2020年,学校馆藏纸质图书总量达到65万册,电子图书43万种左右。

4.加大数字化校园建设力度

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落实“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校园管理信息化平台,开发、整合教学管理、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等系统。优化校园网现有网络设置,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完善办公自动化、校园一卡通以及校园安全视频监控等系统。
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支持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力争实现各教学信息数据云端服务,完成课堂在线试点工作(包括系统上线、课程建设专项目申报等),到2020年,力争达到100门课程在线上学习平台并向学生开放;建设公共教学机房和多媒体教室,满足教学需要。
加强网络安全行为管理,建设水东湾新城校区建设网络安全行为管理系统,加强网络管理,正确引导师生的上网行为,加强对校外与学校相关联的论坛、贴吧、微信群等的管理。

五、实施科技创新与服务工程,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

1.推动教科研工作

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办法,加强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创新型科研人才培养,组建科研创新团队;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申报项目和奖项,鼓励、支持高水平的科技研发,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技术服务能力。围绕省市级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平台有针对的开展建设工作,力争新增2-3个省级应用技术研发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校企合作共建10个左右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与艺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合作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创建多元化、多渠道的科研投融资体系,加大对重点科研项目的经费投入力度,切实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提高优质科研的奖励力度,扩大科研奖励范围,对核心刊物发表科研论文提供多方面支持并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

2.完善社会服务体制机制

坚持面向区域发展的战略需求,进一步创新科研与社会服务组织结构和科研与社会服务组织模式,结合学校的土木、化工、机械等学科优势与特色,面向行业企业,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应用开发、推广服务平台,参与工程项目的科技攻关和装备研制,努力解决产业关键技术问题,主动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成果转化。从政策机制、平台搭建、队伍培养等方面形成科技服务工作的有效系统,从而推动科技服务工作的开展与进步。鼓励学校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建设股份合作制工作室,实施项目研究和成果转化。

3.拓展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

加大继续教育与培训的宣传、招生和教学工作,用足用好各级政府人才开发政策,积极面向本省本地区广大企事业单位不同群体,结合学校专业特点,向社会开放服务,重点在信息技术、养生保健、社会工作等方面提供社区教育和培训。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条件、专业优质师资资源开展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健全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的质量评价体系,探索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机制与途径,打造粤西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心。加强培训工作宏观管理,建立培训激励机制,争取使学校培训规模每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4.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工作

在现有基础上,拓展新的合作办学国家(地区),加强与发达国家同类院校优势专业在教师互派、学生交换、教学资源共享、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等方面的合作。以茂名中德合作项目为契机,加强与德国的应用技术型高校或培训机构合作,按德国行业标准开展教师培训和学生培养,并提供专业学习资质认证。探索培养具有国际专业标准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一带一路”战略规划。

六、实施校园文化提质工程,提升学校办学底蕴

1.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建立长效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到校园精神文化之中,引导广大师生自觉践行大学精神、工匠精神、办学理念和教育理念;建设校史馆,开展校史校情教育,传承学校历史,弘扬学校精神;加强校友文化建设,充分挖掘并发挥优秀校友的榜样作用,激励在校生的学习热情和爱校荣校感,形成“校友与母校共荣辱”的价值观;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和全面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升学校质量文化内涵,提高师生现代质量文化理念;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进一步推进教风建设、学风建设、校风建设、作风建设和人际关系建设,推进文化传承。
2.强化制度文化建设
培养大学章程文化,组织全校师生学习《茂名职业技术学院章程》,将大学章程文化扎根于师生之中,以学校章程为依据,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自主办学、科学决策、民主管理的体制机制,确保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融通和谐,提高依章办学治校水平;推进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引导师生自觉成为依法治国、依法治校战略的践行者;健全学校各类学术活动、文化体育活动、开学毕业庆典等仪式标准流程和规范制度;通过大力宣传学习,提高师生员工对学校制度文化的认同感和执行力。
3.创新行为文化建设
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志愿服务等校园文化活动,继续在“科技文化节”、“学雷锋活动月”、“团日活动”、“新生训练营”等文化活动上下功夫,打造文化活动品牌,拓展学生素质,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贯彻“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要求,探索开展立足职业技能素养培育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完善学校文化主题月制度,深化“一系一文化品牌”建设,打造校本文化特色,延伸育人功能;培育一批具有引领辐射力的品牌文化社团;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文艺团队和体育运动队;深化文明创建,教育和引导师生员工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
4.推进环境文化建设
做好新校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建设一批新的文化活动场所,抓好建筑、化工和机电大类专业发展历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建设彰显学校建筑、化工特色的标志性文化景点、文化长廊、智慧广场和景观道路等,营造富有文化气息的校园文化;搞好学生公寓的社区文化建设;建设节能环保的“绿色校园”;规范学校形象识别系统管理,加强学校文化产品的使用与推广,发挥校训、校标、校徽等学校标识的凝聚与激励作用;健全学校网络信息管理制度,加强校园文化宣传阵地的管理与建设,打造品牌,形成立体宣传格局,为学校发展营造良好的育人文化环境。

七、加强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内在发展活力

1.加强全面治理能力建设

贯彻学校章程,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社会参与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大学制度。坚持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制度与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并完善师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制度,落实并保障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完善学术委员会工作机制;坚持校务公开制度,规定公开内容,规范公开程序。

2.创新办学机制体制

成立学校理事会,创新校政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积极探索与地方政府、企业等合作举办混合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冠名二级学院,举办以现代学徒制培养为主的特色二级学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解决区域内重大科技与社会服务需求。促进办学形式多样化、办学主体多元化,增强办学活力。

3.推进二级院(系、部)管理体制改革

本着“科学发展、稳步推进”的原则,完善院(系、部)二级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全面推进二级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二级院(系、部)在办学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在教学单位中全面实行二级分配制度,同时,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加强奖励激励和荣誉激励,进一步健全优秀教学成果奖和科技成果奖励制度。

4.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完善各级各层质量目标体系。构建包括行政管理服务、学生管理与服务、专业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后勤保障与安全保卫、科技与社会服务、内部质量保证与监控等制度、流程、规范、质量标准体系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树立现代质量文化,建立完善质量标准体系、不断提升标准内涵,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建立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以诊断与改进为手段,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注重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全面管理。实行质量年度报告、质量评价审核、反馈整改制度,构建各级各层质量诊断与持续改进机制,提高学校年度质量报告的量化程度、可比性,提高质量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深入开展系列质量专项督导、检查活动。注重第三方评价与社会评价。
加快信息化技术系统建设,增强信息化管理素养和能力,实行互联网+质量管理行动计划,加强教育、教学、服务信息化平台的系统集成、数据共享,完善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注重质量大数据挖掘统计、分析评价。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的应用开发,统一校情分析系统。

5.提高管理效益效能

优化目标管理制度,出台教职工考核办法。完善绩效考核评价标准、办法、细则,加强工作流程再造。制定实施校务督察制度,重视过程监管与项目绩效评估,促进学校管理工作出实效、建设项目实施有实绩。建立灵活有效的用人机制,逐步加大流动教师编制,构建事业编制与体制外的聘任编制相结合的用人机制。持续加强内涵建设,争创粤东西北一流高等职业院校,努力建成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行业优势突出的高职院校。

八、加强党的建设,提高管党治党水平

1.加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加快学校建设发展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健全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完善党员学习教育体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宣传思想阵地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贯彻落实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推动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认识,切实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师生。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断提高学校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水平,为学校的稳定、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政治保证。

2.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科学机制,形成良好用人导向,完善干部队伍梯队结构,让领导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加强干部队伍能力建设,以提升岗位胜任力为重点,制订并实施学校管理队伍能力提升计划,细化管理队伍能力要求,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年均培训管理人员、辅导员达50人次。实行干部考核评估机制、问责机制和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干部梯队建设和加强重要岗位业务骨干和年轻干部培养。

3. 创新基层党建工作

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积极开展“书记项目”和特色活动,改进各级党组织考核评价制度,激发基层活力,推进“创新型”党组织建设。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加强党员管理、教育和培训工作,创新党校培训工作,坚持做好在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党员的组织工作生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学校改革、发展中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坚持群众路线,推进“服务型”组织建设。引导干部在同师生员工朝夕相处中增进对师生员工的思想感情、增强服务师生员工的本领。深化党支部建设和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探索在企业中成立学生党支部、党小组,在校园中深入开展“我是先锋”、“党员服务先锋岗”、“三亮”等活动,深入开展大学生党员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工作要求,增强领导干部党建主业意识,严肃和规范党的组织生活,完善各级党组织“三会一课”制度。

4.加强对党群工作的领导

做好新形势下学校的统战工作。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健全民主党派、无党派代表人士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的工作机制,发挥民主党派作用,支持民主党派搞好自身建设。促进领导干部与党外人士的交流和沟通,营造党外人士团结一心为学校作更大贡献的氛围。完善民主治校管理制度,发挥“双代会”作用,依法保持教职员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权力,推进校务公开。健全教师个人表达诉求、参与管理的制度。加强对共青团组织的领导和引导。围绕“坚持立德树人,增强‘三个自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展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进一步围绕“知识+技能+特长”的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共青团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校园文化、创新创业等平台,为青年团员创造张扬个性、展现才华、快乐成长的人生舞台。健全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进一步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完善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加快推进党务公开,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和民主决策机制。

5.加强和谐平安校园建设

加强意识形态引导管理和舆论引领,加强学校各种新闻媒体的管理与建设,特别是新媒体的管理,抢占宣传舆论阵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传播思想正能量。加强校园管理与服务创新,积极探索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把解决师生员工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深入排查和化解矛盾纠纷,完善应对突发事件机制,加强校园治安秩序综合治理,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加快健全党内关怀、帮扶机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退休教职工管理工作,加强对老党员、贫困党员的帮扶关怀,努力帮助生活困难退休教职工,搭建老有所为平台,发挥老同志的积极作用。

6.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三严三实”要求,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化责任追究。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不懈纠正“四风”,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坚决整治和纠正侵害师生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教书育人环境。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职责权限,建立科学的问责程序和制度,强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健全学校内部权力制约机制,加强对权力部门的监察和审计监督,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第四部分 组织领导与保障实施

学校“十三五”发展建设规划是学校未来五年创新发展的蓝图和改革建设的路线图,为确保规划目标任务的顺利实施,必须举全校之力,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政府和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必须加强领导,提供组织保障;建立监督机制,落实工作责任;落实资金保障,确保规划顺利、有效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十三五”发展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其他校领导任副组长,各单位(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统一组织规划的部署和实施工作。要依据“十三五”发展规划制定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将规划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个年度,确保各项规划目标任务落实到位。规划确定的各项指标和重要改革任务,要明确责任主体、实施进度要求,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合力,确保如期完成。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和评估,定期进行检查和考核。

二、强化制度保障

要遵循《茂名职业技术学院章程》办学,以章程为基础,实施高职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计划,理顺和完善教学、学生、后勤、安全、科研和人事、财务、资产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标准,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规程,形成规范、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逐步完善现代大学制度,规范办学行为,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质量,建立依法治校、自主办学、民主管理的运行机制。通过科学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分解工作任务,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确定时间表和路线图,建立项目建设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将各项目建设方案实施情况作为相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充分调动责任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确保规划项目建设质量进度要求和实现预期目标提供机制保障。

三、落实经费保障

要多渠道、多途径筹措建设经费,积极向各级主管部门争取财政资金支持,全力扩大生源,稳定事业性收入,广泛开展多种类型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短期技能培训,主动申请中央和省市的专项建设资金,积极争取社会资金支持,同时要继续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充分盘活学校资产,增加创收收入的同时,通过强化预算管理,开源节流,完善经费管理和监督机制,为学校“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提供稳定的经费保障。

四、完善监督评估

创新工作方法,建立完善“十三五”规划监督评估制度。加强对“十三五”规划实施的监督评估、督查通报和跟踪落实机制,制定年度进度监督评估表,实施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后期检查等工作,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相关指标纳入各相关单位(部门)年度考核指标体系,通过监督评估,全面了解和掌握工作实效,发现问题并迅速进行督促整改,确保规划任务全面落实到位。
 
附录:茂名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主要指标汇总表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主要指标汇总表
类别 主要指标 2015年 2020年 十三五期间新增
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 培养规模 11281 14000 2800
学生参加省部级以上技能竞赛获奖(人次) 287 587 300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97 98 1
专业数(个) 24 40 25
(含调整)
三二分段试点招生专业(个) 7 10 3
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个) 0 4 4
二级特色学院 0 3 3
省级一类品牌专业(个) 0 1 1
省级二类品牌专业(个) 1 4 3
省级实训基地(个) 4 10 6
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门) 1 9 8
省级教学成果奖(项) 0 8 8
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个) 1 4 3
省级协同创新(育人)平台(个) 0 6 6
省级以上规划教材 26 45 19
人才队伍 生师比 21.9:1 21.5:1 ---
教师总数(名) 515 650 135
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比例 25.4% 30% 4.6%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比例 54.4% 80% 25.6%
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 40.9% 70% 30.9%
省级教学名师(名) 0 2 2
“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名) 0 2-3 2-3
“千百十人才工程”校级培养对象(名) 5 13 8
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访学(3个月以上) 7 32 25
企业一线锻炼(名) 67 300 233
类别 主要指标 2015年 2020年 十三五期间新增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公开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篇) 23 53 30
SCI收录论文(篇) 6 16 10
EI收录论文(篇) 8 23 15
专利授权(其中发明专利)(件) 11(8) 27 16
成果转化项目(项) 0 2 2
省级教研科研项目 15 32 17
省级科研项目 6 23 17
横向科技项目(项) 4 17 13
横纵向科研经费(万元) 105.9 215 110
市厅级科学技术奖(项) 6 12 6
省级质量工程项目(项) 10 34 24
社会培训(人次) 23000 46000 23000
校园基本条件建设 校园面积(亩) 660 1183 523
校舍(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13.0 24.8 11.8
绿化面积(万平方米) 4.0 8.4 4.4
教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4031 7031 3000
馆藏纸质图书(万册) 52.0 67.0 15
馆藏电子图书(万册) 33.0 43.0 10
网络数据库(种) 6 14 8
 
 

相关热词搜索:


下一篇:关于印发《茂名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强校工程”2014-2016年建设规划》的通知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