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团委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关于举办第十五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的预通知

作者: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2019-03-16 21:33:35
关于举办第十五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的预通知
各高等学校团委: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 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 推动广大青年大学生参与学术科技实践、发现和培养创新型人 才、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激发全省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 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累基础人才,团省委、省教育厅、省 科技厅、省科协、省学联拟定于 2019 年举办第十五届“挑战杯” 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有关事项预通知如下:     一、活动时间 2019 年 3 至 5 月 二、参赛对象 2019 年 6 月 1 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省内 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 不含在职研究生)。 三、作品要求 竞赛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调查报 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其中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的作者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 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作品要
 - 2 -
求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现实意义。参赛作品须以学生为 主设计,独立完成,能够参加展示。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 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 果等不能参赛。 四、评审工作 各高校应组织校内预赛,择优申报参赛作品(在“攀登计划” 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中立项且符合参赛要求的作 品,原则上须组织参加校内预赛选拔);评审将遵循公平、公正、 规范的原则,组委会负责各高校参赛作品的资格审查;评审委员 会进行复赛评审和终审,并提出奖励名单。为更好地促进高校间 的分层分类交流,大赛评审将分为普通本科高校、高职高专院校 两个组别对学生作品进行评比。 评审以参赛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现实意义为基础标准。 其中,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侧重考核基础学科学术探索的前沿性 和学术性,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侧重考核与 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的结合程度和前瞻意义,科技发明制 作侧重考核作品的应用价值和转化前景。 五、奖励方式 竞赛按不同组别、不同类别评出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 颁发荣誉证书(每件获奖作品只颁发一份荣誉证书,只列前三位 的指导老师);按团体总分设“挑战杯”和“优胜杯”,颁发奖 杯;设优秀组织奖若干名,颁发奖牌。
 - 3 -
六、推进步骤 1.竞赛分预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进行。 2.2019 年 3 月 31 日前,各高校组织校内预赛,遴选参加全 省复赛的作品,并报送相关作品材料和《申报书》(一式四份) 至承办高校团委,相关报送材料需同时报送纸质版和电子版。同 时,所有参加全省复赛的作品均须登陆“挑战杯”网络申报平台 (http://gd.tiaozhanbei.net/)完成申报各项流程,并经校团委 审核通过后方可参加全省复赛。平台将于 2019 年 3 月 31 日 17 时关闭作品申报和校团委审核功能,具体报送要求及网报流程另 行通知。各校申报作品分配数额详见附件 1。 3.2019 年 4 月,组织全省复赛评审,确定进入决赛作品, 汇编优秀作品简介。 4.2019 年 5 月中下旬,举行全省终审决赛,组织优秀作品 展览,确定获奖作品 5.2019 年 6 月上旬,确定参加全国竞赛的作品。 七、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挑战杯”竞赛是一项导向性、 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对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 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高校要将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列为重点工作抓紧抓 好,成立由学校主管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大学生 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领导小组,加强赛事组织领导。
 - 4 -
(二)全面发动,精心组织。各高校要突出竞赛的学术性和 普遍性,做好对参赛作品的组织、指导和校级初评工作。运用多 渠道发布竞赛消息,广泛动员、全面发动,进一步扩大竞赛的参 与面。要认真组织校级竞赛活动,聘请校内外专家对申报作品进 行评估、筛选和指导,遴选本校优秀作品参赛。同等条件下,优 先推报参加“攀登计划”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资助 培育的优秀立项项目。要坚决杜绝以学校科研项目冒充学生作品 的现象,坚决杜绝指导老师、项目团队成员“戴帽”或“搭便车” 参赛的行为,如有发现须严肃处理。 (三)坚持宗旨,把握导向。要不断完善促进学生科技创新 的工作机制,切实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 重要抓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开发创新 创业类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鼓励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发明创造 或参加“挑战杯”等科技竞赛活动获取创新实践学分替代选修课 学分。要建立参赛作品转化服务机制,争取本地各类科技园区、 工业园区或社会企业等支持,为参赛和获奖项目的转化提供服 务,推动学生科技成果与各类市场、资本等方面实现更加紧密、 有效结合。     (四)建机立制,激发活力。要建立和完善学校教师指导学 生科技创新的工作激励和考评机制,通过制度建设把指导学生科 技创新活动内化为每一个教师的内生动力,充分调动指导教师工 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建立鼓励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
 - 5 -
新的工作量认定办法,探索把教师指导“挑战杯”竞赛夺得的奖 项等同于同级别的教学成果奖,把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列入教师职 称评定和定岗定级一项重要指标;有条件的高校要设立学生科技 活动基金,制定学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奖励办法,更好地扶持、 激励学生参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要充分激发二级学院(系部) 的主体作用,做到“眼睛向下、重心下移”,鼓励和支持二级学 院(系部)的院长(系主任)、学科带头人亲自指导学生科技创 新团队,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项目质量。 (五)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各高校要运用多媒体宣传方式, 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地做好竞赛宣传工作,使广大大学生更 加充分地了解“挑战杯”活动的意义、目的和要求,使“挑战杯” 的品牌在青年学生和社会上产生更为广泛、深远的影响。要广泛 宣传竞赛中涌现的优秀作品和典型团队,引导和激励更多青年学 生投身科技学术实践,努力在校园中营造热爱学习、崇尚学术、 追求真理、敢于创新的浓厚氛围,更好地服务校园学风建设。
 
附件:1.第十五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竞赛作品数额分配表       2.第十五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竞赛章程(草案)       3.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参考题       4.第十五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

作品竞赛作品申报书
 
团省委学校部联系人:罗珂、唐显锋、梁铭升 
联系电话:020-87185614
电子邮箱:tswkjcx@163.com 
地    址:广州市越秀区寺贝通津一号团省委学校部
 
 
 
      
    
                                                                                                                                                      第十五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                    
                                                                                                                                                                 科技作品竞赛组委会办公室                     
                                                                                                                                                                        2018 年 12 月  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 团省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科协、省学联主办的具有导向 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活动,每两 年举办一届。 第二条  竞赛的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 意创新、迎接挑战。 第三条  竞赛的目的:引导和激励广东大学生实事求是、刻 苦钻研、勇于创新、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 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第四条  竞赛的基本方式: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申报自然科学 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 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 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组织学术交流
 - 10 -
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
 
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第五条  竞赛设立领导小组,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有关 负责人组成,负责指导竞赛活动,并对竞赛组织委员会和评审委 员会提交的问题进行协调和裁决。 第六条  竞赛设立组织委员会,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有关 负责人组成。组织委员会设主任、副主任若干名。 第七条  竞赛组织委员会的职责如下: 1.审议、修改竞赛的章程。 2.筹集竞赛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的经费。 3.投票表决竞赛承办高校。 4.议决其它应由组委会议决的事项。 第八条  竞赛组织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按照竞赛组委会 通过的章程组织竞赛活动并向竞赛组委会报告工作。办公室设主 任 1 名、副主任若干,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有关负责人担任。
 第九条  竞赛设立评审委员会,由主办单位聘请的相关学科 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和学者组成。竞赛评审委员会设主任、副主 任、评审委员若干名。 竞赛评审委员会经主办单位批准成立,有权在本章程和评审 规则所规定的原则下,独立开展评审工作。 第十条  竞赛评审委员会职责如下:
 - 11 -
1.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基础上制定评审实施细则。 2.审看参赛作品及其演示,对作者进行问辩。 3.确定参赛作品获奖等次。 第十一条  竞赛设立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设立主任、评审 委员若干名。资格评判委员会主任由竞赛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担 任,评判委员会会议由资格评判委员会主任负责召集。 第十二条  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职责如下: 1.授权竞赛组委会办公室在预审开始至终审决赛结束前接 受参赛学校和学生、评委、社会各界人士对参赛作品资格的质疑 投诉。 2.在终审决赛结束前,如出现被质疑投诉作品,资格评判委 员会应召开会议,对被质疑投诉的参赛作品的作者及所属学校进 行质询。 3.投票表决被质疑投诉作品是否具备参赛资格。 第十三条  竞赛组委会办公室对质疑投诉者的姓名、单位予 以保密。质疑投诉者需提供相关证据或明确的线索。资格评判委 员会开会时,到会委员超过 2/3 方可进行表决;表决时实行回避 制度;若参加表决委员中有2/3以上认为该作品不具备参赛资格, 则评委会对该作品不予评审,其参赛得分随之取消。竞赛组委会 办公室不受理匿名质疑投诉。 终审决赛结束后,对作品的质疑投诉继续按本章程第三十条 执行。
 - 12 -
第十四条  各高校应举办与省级竞赛接轨的届次化的学生 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各高校分别设立校级竞赛组织协调委员 会和评审委员会,负责本校竞赛的组织协调、参赛作品资格审查 和作品初评等有关工作。
 
第三章  参赛资格与作品申报
第十五条  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 6 月 1 日以前正 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专科生、本科 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 品参赛。 第十六条  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终审决赛当年 6 月 1 日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 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 承担申报作品 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 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 不得超过 2 人;凡作者超过 3 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 3 人,但无法 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作者人数不 能超过 10 名。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 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硕士 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类进行评审。 增加作品自查环节,申报学校签订承诺书,承诺作品符合“挑 战杯”竞赛申报作品的要求,接受竞赛组委会抽查。一旦发现不
 - 13 -
符合申报要求的作品,将取消参赛资格,该学校不得补报作品。 经核实有舞弊、抄袭、作假等的作品,从该参赛学校总分中扣除 相当于三等奖分值的双倍分数,同时取消该学校参评集体奖项的 资格。 本校硕博连读生(直博生)若在决赛当年 6 月 1 日以前未通 过博士资格考试的,按硕士生学历申报作品,若通过,则按博士 生学历申报作品。没有实行资格考试制度的学校,按照前两年为 硕士、后续为博士学历申报作品。医学等本硕博连读生,按照四 年、二年及后续分别对应本、硕、博申报。 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 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国赛主办单位 参与举办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 列。 第十七条  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 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自然 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 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 6 个学 科内。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 A、B 两类:A 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 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 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 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第十八条  参赛作品涉及下列内容时,必须由申报者提供有 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
 - 14 -
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 院所开具证明。 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 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 不利的影响。 新药物的研究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 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有在公开发行的专 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 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须有 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 第十九条  参赛作品必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 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经本校学籍管理、教务、科研管理 部门审核确认。 第二十条  每个学校选送参加竞赛的作品总数不得超过分 配名额,每人限报 1 件,作品中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作品总 数的 1/2,其中博士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 1 件。参赛作品须经 过本校评审委员会初步评定,方可上报省组委会办公室。
 
第四章  展览、交流、转让
第二十一条  竞赛评审委员会推荐通过预审的一定比例的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及全部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参加展览。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须有
 - 15 -
实物或模型参展。
第二十二条  竞赛组委会将在竞赛的终审决赛阶段组织多
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工作交流活动,并适时举办单项展示赛或邀
请赛等丰富“挑战杯”竞赛的活动。
第二十三条  竞赛组织委员会在终审决赛期间,举办成果转
让活动;成果是否转让不作为作品评审获奖的依据。
第二十四条  竞赛组织委员会拥有组织转让获奖作品的优
先权。成果产权及利益分配由学校和作者协商确定。竞赛组织委
员会可结集出版竞赛获奖作品及评委评语。
 
第五章  奖励
第二十五条  竞赛评审委员会对各高校报送的参赛作品进 行预审,评出 80%左右的参赛作品入围获奖作品,入围获奖作品 中的约 40%获得三等奖,其余约 60%进入终审决赛。在终审决赛 中评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其余部分获得三等奖。参赛的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 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各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 奖。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学历层次作者的作 品获奖数与其入围作品数成正比例。科技发明制作类中 A 类和 B 类作品分别按上述比例设奖。 第二十六条  入围获奖的作品,确认资格有效的,由竞赛组
 - 16 -
织委员会向作品颁发证书(证书须体现作者和指导老师姓名)。
 第二十七条  竞赛以学校为单位计算参赛得分,团体总分按 名次排列,按位次公布。最高荣誉为“挑战杯”,授予团体总分 第一名的学校;设“优胜杯”若干,分别授予团体总分排名靠前 的普通本科高校、高职高专院校。 第二十八条  各等次奖计分方法如下:特等奖作品每件计 100 分,一等奖作品每件计 70 分,二等奖作品每件计 40 分,三 等奖作品每件计 20 分,通过预审但未入围获奖作品的每件计 10 分。如遇总积分相等,则以获特等奖的个数决定同名次内的排序, 以此类推至三等奖。 第二十九条  竞赛设若干个优秀组织奖,奖励在竞赛组织工 作中表现突出的高校。优秀组织奖由竞赛组织委员会办公室提 名,报竞赛组织委员会确认。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条  竞赛结束后,对获奖作品保留一个月的质疑投诉 期。若收到投诉,竞赛组委会将委托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经调查, 如确认该作品资格不符者,取消该作品获得的奖励,重新计算作 者所在学校团体总分及名次,取消该校所获的优秀组织奖,通报 至同级党委;并视情节轻重,给予所在学校取消参赛资格的处罚。
 竞赛组委会保护投诉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一条  承办竞赛的高校应按当届组委会通过的申办
 - 17 -
办法,申请承办下一届竞赛活动;获得历届“挑战杯”和“优胜 杯”的学校具有承办下届竞赛的优先权;当届组委会通过一定的 民主程序产生下届承办单位。 第三十二条  竞赛承办单位有权以竞赛组织委员会名义寻 求赞助。最高荣誉“挑战杯”不得用于寻求赞助。 第三十三条  http://gd.tiaozhanbei.net/为“挑战杯”竞赛 专用网站,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共同建设。 第三十四条  本章程自竞赛组织委员会审议通过之日起生 效,由竞赛主办单位及竞赛组委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为贯彻“挑战杯”竞赛的宗旨,帮助参赛学生将所学知识与 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更好地进行参赛作品选题制作,特请有 关专家拟定了本参考题目。 总体要求:鼓励参赛学生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 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要求,用建设性的态 度和改革发展的眼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典型调 查,以小见大,独立思考,了解新情况,反映新问题,体认新实 践,研究新经验,深刻认识国情,拓展时代视野,加深对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理解和把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实事求是、以人为本、与时俱进、艰苦奋 斗、勇于创新和科学严谨的精神,锻炼运用科学理论认识、分析 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赛的作品,论文类每篇在 8000 字以内,调查报告类每篇 在 15000 字以内。为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所作的各类发展规划、 工作方案和咨询报告,已被采用者亦可申报参赛,同时附上原件 和采用单位证明的复印件和鉴定材料等。 本届组委会不接受没有列为竞赛学科的作品参赛。
 - 19 -
哲学类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 2.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推进发展改革的 典型调查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和经验典型调查 4.开辟 21 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新境界研究 5.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推动经济社 会发展的典型调查 6.哲学的民族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 7.建构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研究 8.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研究 9.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 10.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和经验典型调查 11.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的实践与经验调查研究  12.新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践和路径创新调查 研究 13.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 信、文化自信典型调查 经济类 1.农村“精准扶贫”典型与经验调查研究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丰富实践的典型调查研究
 - 20 -
3.推进五大发展理念成功案例调查研究 4.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典型调查 5.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典型调查  6.智慧城市建设多种模式的典型调查 7.农村社会保障与公共事务治理典型与经验调查研究 8.我国粮食和农产品安全的调查研究 9.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调查研究 10.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的典型调查 11.扩大国内需求,刺激消费需求的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 12.发挥区位优势、推动老少边贫地区发展的调查研究 13.互联网推动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调研研究 14.互联网金融风险典型调查研究 15.“双创”对大学生学习和工作的影响调查研究 16.我国物联网服务业的崛起、发展与创新调查研究 17.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 术创新体系实践和经验的调查研究 18.养老服务体系改革和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调查研究 19.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居民收入的案例调查 研究 20.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路径开拓和模式创新的典型调查 21.活跃和完善中国式劳动力和人才市场调查研究 22.普惠金融发展案例的典型调查
 - 21 -
23.各类企业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调查 24.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驱动问题调查研究 25.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典型调查 26.21 世纪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典型调查 27.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典型调查 28.各地生态环境产业发展与创新调查分析 29.资源节约型企业典型调查 30.工业化后期企业管理创新典型调查研究  31.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经济问题调查研究 社会学类 1.各地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典型调查研究 2.各地加强和完善社区建设和服务的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  3.改善促进民生推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典型调查研究 4.农民工社会融入的新举措新经验调查研究  5.社会诚信、商务诚信、政务诚信建设实践和经验调查研

6.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7.外来宗教及其信众发展变化问题调查 8.我国当代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单项调查 9.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转变的调查研究 10.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调查研究 11.各地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的调
 - 22 -
查研究 12.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13.社会转型中妇女地位变化调查研究 14.社会变迁与消费转型的调查研究 15.我们社会组织依法自治、发挥作用的改革创新调查研究 16.社会工作服务活动和组织建设的调查研究 17.我国社会救助工作体制和状况调查研究 18.我国志愿者事业的发展状况和影响调查研究 19.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典型调查研究 20.社会办医,非盈利性医疗机构的发展与改革调查研究 21.城市务工人员医疗保险改革和创新典型调查  22.大众传媒中表达的价值观对受众的影响调查 23.时尚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 24.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 25.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及其测评研究 26.当前社会心态变化趋势研究 27.农村土地流转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法律类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研究 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实现机 制研究 3.我国实施社会主义宪法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 23 -
4.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的实践与经验调查 研究 5.物权法实施问题研究  6.知识产权法问题研究 7.刑事法律问题调查研究 8.我国民事立法完善问题研究 9.未成年人法律保护问题调查研究 10.各地法律援助工作的发展和创新实践调查研究 11.社会舆论监督的法律问题研究 12.公益诉讼问题研究 13.我国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问题调查 研究 14.提高司法公信力的改革和建设实践与经验调查研究 15.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典型调查研究 16. 网络空间法治问题研究 17. 电子商务立法研究 18. 网络安全立法研究 19. 基本法框架下的一国两制与国家统一问题研究 20. 反腐败国家立法与监察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21. 政府信息公开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22. 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依法治国关系研究 教育类
 - 24 -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我国教育的发展与 改革 2.创新型国家建设与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调查研究  3.新时期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创新的调查研究 4.新世纪我国大学教育教学发展、创新和改革的典型调查 研究 5.各地解决中小学应试教育现象的举措和经验调查研究  6.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本领和实践能力教学改革的典 型调查 7.学校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质的改革与创新调查研究 8.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 9.中小学加强和创新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的典型调查 10.各类学校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 做法和经验调查研究 11.各类学校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和经验调 查研究 12.各地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资源差距的举措和 经验调查研究 13.国家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举措和成就调查研 究 14.中外学校间学生交流活动的调查研究 15.建设学习型社会、完善终身教育实践的调查研究
 - 25 -
16. 大学生自主创业案例研究 17. 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教学应用的调查研究 18. 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的调查研究 19.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及思政课创新实践的经验调查研究 管理类 1.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政府转型、行政改革和法治政府建设 的典型调查 2.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和问题的调查分析 3.电子商务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发展创新的典型调查研究  4.创新对新型科技企业管理和服务的调查研究 5.社区物业管理体制和模式的典型调查 6.大型零售企业物流系统发展调查 7.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的调查研究 8.我国企业家队伍成长发展的调查分析 9.资源、环境、生态保护和管理体制问题调查研究 10.企业在创新转型升级中崛起和发展的典型调查 11.中国特色企业管理模式创新调查研究 12.食品卫生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与状况的调查研究 13.医疗与药品的监管体制、机制和现状的调查 14.工矿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状况调查研究   15.新世纪我国商会(企业和企业家协会)建设新进展、新 作用调查研究 
 - 26 -
16.基层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典型调查研究 17.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与购买公共服务改革的典型调查研

18.便民快捷健全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研究 19.各地建立和完善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实践和经验的调查 研究 20.基层政府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公开的调查研究 21.各地落实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有序推进农业 转移人口市民化改革的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 22. 在进一步简政放权改革中基层政府管理和服务体制机 制改革创新的调查研究 23. 农村基层民主运行状况的调查研究 24. 基层腐败治理问题的典型调查 25. 县乡政府管理成本降低状况及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 26. 非政府组织管理有效性问题的典型调查 27. 政府行政改革中的人民群众获得感状况的调查研究 


    CopyRight ©2004-2016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团委  设计与维护:团委
    文明北校区:茂名市文明北路232号大院(邮编:525000)
    水东湾新城校区:茂名市电白区沙院镇海城路五路1号(邮编:525027)
    联系电话:0668-2920156 联系邮箱:maozhiyuantuanwei@126.com

团委公众微信号
茂职院招生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