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担当是新时代好干部的重要标准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借“为官避事平生耻”喻义,要求领导干部担负责任,勇于干事创业,“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为官避事平生耻。’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为官避事平生耻”出自元好问《四哀诗·李钦叔》,原诗是:“赤县神州坐陆沉,金汤非粟祸侵寻。当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文采是人知子重,交朋无我与君深。悲来不待山阳笛,一忆同衾泪满襟。”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著有《中州集》,其中他的诗《歧阳》《癸巳五月三日北渡》等反映了身处时代战乱不断的情景,而为纪念好友李献能所作的《四哀诗·李钦叔》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这首诗前半部分大意为,华夏之地国土沦丧,再坚固的城池,如果没有粮草也会渐渐守不住。官员应以不敢任事、避事躲事为最大耻辱,应该为国家社会做到视死如归。后面则表达了对好友的怀念之情。如诗中所言,回忆起来就泪眼婆娑。正可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诗中的李献能就是这样一位直面现实、勇担历史重任的官员。显然,习近平总书记以“为官避事平生耻”来强调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敢于直面改革发展中的问题,统揽推进“四个伟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担当是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要义,也是中国古代政德文化的重要内容,向来有“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说法。曾子认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只有意识到自己责任重大,才不会逃避困难。子路强调:“食其食者不避其难。”这是因为担当责任是从政者的根本,“尽公者,政之本也;树私者,乱之源也”。对于官员而言,身处什么职位就应担负多大的职责,“负大臣之名,尽大臣之道者也”。只有敢于担当,才能做到“当官而行,不求利己”“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才能“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责任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革命本色。正因有了崇高追求,才使共产党人能够担当起历史责任,带领中国人民在积贫积弱的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一个崭新的中国。“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在共产党人实践宗旨时,能够始终做到“向人民负责”。也正因如此,共产党最终领导中国人民站了起来、富了起来。
在走向强起来的道路上,责任担当应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革命不易,建设愈难。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作为世界最大的执政党,我们党要永葆执政的生命力,领导干部必须秉持责任担当的精神。改革过程中,担当精神意味着再难也要向前推进,具有啃硬骨头的勇气,敢于涉险滩。改革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摸索的过程,这意味着改革绝非一帆风顺,一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领导干部必须具有勇往直前的政治勇气,能够直面各种风险,并在实践中学会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化解风险的能力,“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只有责任担当,才能真抓实干,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领导干部勇于担当,担负起历史责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在实干中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在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之中,勇立潮头、奋勇搏击,跑好我们的接力棒,交出人民满意的答卷,考出属于新时代的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