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以开阔的国际视野和高超的实践智慧,对我国的网络建设、发展提出一系列前瞻性、创造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数字经济。加快推进新时代网络强国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的科学内涵,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网络发展理念。高校应立足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这四大基本功能,在推进新时代网络强国建设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抢占信息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掌握我国互联网发展主动权,保障互联网安全、国家安全,就必须突破核心技术这个难题,争取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实现‘弯道超车’”。建设互联网强国,拥有核心技术是最关键的要素之一。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的主力军,是国家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重要的力量之一。高校要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的建设,优化科研激励机制,加大对网络信息技术研究的投入力度,不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要准确把握信息技术重点领域科技发展的战略机遇,选准关系信息技术发展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和优先方向,集中优势力量,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努力实现集成电路、通用芯片等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积极布局高性能计算、新一代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前沿技术的研发,着力加强智能机器人、智能运载工具、虚拟现实、智能终端等信息核心技术设备攻坚,争取获得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为网络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要加强网络安全前沿技术的研究,以技术进步促进国家网络安全防御能力的不断提升。
着力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培养适应网络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建设网络强国,没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没有人才创造力迸发、活力涌流,是难以成功的”。互联网快速发展带来的技术升级、产业调整、新经济业态以及社会治理模式变革等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急需一大批具有互联网思维、掌握新技术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这类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科学精神、人文情怀、伦理判断、审美素养。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使命,高校必须坚持内涵式发展、特色发展,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范式,紧跟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加快信息技术新兴专业和交叉专业建设,强化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注重产学研结合,全力服务经济社会新发展。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了历史性交汇,“互联网+”正引发深远的产业影响,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高校必须紧跟技术变革的步伐,使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与企业、市场紧密结合,与数字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要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构建科研转化平台,不断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核心支撑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要通过产学研合作推进制造业、农业、金融、能源、物流等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成果在“智慧政务”“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领域的创新和示范应用。要以校企联合进行定制式人才培养,促进教育教学内容和企业需求同步,特别是加快推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专业的人才培养,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要以科技进步为抓手,强化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提高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生活空间和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已然形成。互联网自由、多元、开放的特点促进了网络的繁荣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文化冲突、群体撕裂、价值观混乱等问题。高校作为社会文化的引领者,必须牢牢守住网络的文化价值底线,塑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培育一种正能量的网络价值观,努力在网络空间实现从宣泄到内省、从解构到建构、从娱乐至上到价值塑造的转变。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建设,强化网络空间的价值引导,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培育崇德明礼的网络行为规范,提高学生网络文明素养,激浊扬清,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