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团委首页 >> 党团要闻 >> 正文

改善民生的四个维度

作者: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更新时间:2018-06-04 11:35:44
党的十九大前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新论述新主张,为全体人民勾勒出了美好生活的幸福画卷,铸就了新时代的民生事业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1.描绘美好生活蓝图,承载新时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十九大报告描绘出的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不仅是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冀愿景,更是党中央对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宏伟蓝图的描绘归根到底是为了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落实,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宏伟蓝图的实现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不断发展,要立足于民生的持续改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到“美好生活”,可见民生目标具有重要性、战略性与全局性。

民生愿景不仅承载着人民的殷切期待和幸福未来,更是承载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道路上,新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我们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与要求。当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更是日益增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些具体民生目标,是民生总目标的分解与具体化,涵盖了对民生建设多领域多方面的工作要求。随着新时代民生需要的不断升级,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总目标下,我们党的民生工作重点必须落实在人民的每个具体诉求上。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破解民生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认识到党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是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

在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引领下,各级党员干部在民生工作中要以问题意识破题,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热点难点痛点作为工作重点,将惠民政策持续推进,将察民情、关民心、解民忧的工作准则一以贯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凝聚起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作为民生工作的重要任务,并提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解决空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问题等一系列具体的民生举措,反映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准确把握民生建设的新问题新要求,始终坚持了以破解民生难题为决策导向。

3.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证民生与发展互促共进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民生与发展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全面把握发展和民生相互牵动、互为条件的关系,通过持续发展强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通过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更多有效需求。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民生问题,民生的改善也为发展提供源源动力。当民生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相适应,二者就能实现良性循环、互促共进。当前我国民生领域受到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制约,为此要在发展中针对“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保持民生与发展的良好互动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体现出他在带领党和人民奋斗路上的公仆本色和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发展必须从人民的切实利益出发,从人民的现实需要出发,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诉求,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逐渐增加。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新的增长点就蕴含在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当中。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新时期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实现稳增长和惠民生的制胜法宝,人民的呼声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就是发展工作的“风向标”。

4.共筑民生实景,共享幸福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共建与共享在我国的民生建设中相辅相成、不可割裂。共享发展成果的前提是全体人民参与共建。全体人民都有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责任,都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在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建设、共享成果的过程中逐步增强。当国家富强之梦、民族复兴之梦、人民幸福之梦交织在一起时,全体人民的智慧与力量凝聚成的磅礴力量才能勾勒出绚丽的民生图景。

共建的民生理念有助于最大程度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有助于凝聚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合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事业,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全体人民群众的力量,让人民群众积极广泛地参与进来。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征程,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同心共筑是胜利之本。为了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为了破除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对满足人民需要的制约,为了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必须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惠普民生的伟大事业,最大程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热情与活力,在共建共享中让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共享的民生理念内在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体人民追求共同富裕的目标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共享是保证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途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共享的民生理念有助于克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使发展成果在区域间、行业间、城乡之间能有效流动,缓解分配不均衡而导致贫富差距悬殊的局面。当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践行共享理念对民生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就是为了让改革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所有人,不让任何一个困难弱势群体掉队。只有增进民生福祉共享发展硕果,才能写好民生答卷、实现对全体人民真正的普惠、让人民群众的民生愿景成为幸福实景。

    CopyRight ©2004-2016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团委  设计与维护:团委
    文明北校区:茂名市文明北路232号大院(邮编:525000)
    水东湾新城校区:茂名市电白区沙院镇海城路五路1号(邮编:525027)
    联系电话:0668-2920156 联系邮箱:maozhiyuantuanwei@126.com

团委公众微信号
茂职院招生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