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习、观察、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在日前召开的北京大学法学院春季学期学生干部工作会议上,学院各年级党、团支部书记、班长等学生干部表示,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组织、带头参与主题党团日、法律援助、基层扶贫、社区普法等活动,努力成长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青年法治人才。
北京大学法学院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坚持重心下移,加强学科建设和基础性问题研究,将“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目标与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致力于培养熟悉和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过硬专业本领、丰富实践经验和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法治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高校法治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是我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全面育人事业发展前行的不竭动力。”北京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潘剑锋教授说。
没有正确的法治理论引领,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法治实践。北京大学法学院充分利用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的优势,全力推进法治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四大基础性工程。新时代,面对新的世情国情社情,北京大学法学院引领时代学问新风,加强法治及其相关领域基础性问题的研究,率先提出法治本土资源理论、刑事一体化理论、经济法的国家协调论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对我国法治实践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过去一年中,北京大学法学院一方面积极引入实务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通过课程改革把“实践教学”请进来,切实训练与提升学生的实践认知和实务能力;另一方面,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相结合,让“理论应用”走出去。最高人民法院首批法律研修学者、北京大学法学院侯猛教授在研修期间参与了《法官法》《人民法院组织法》的修改研究工作,他表示:“研修学者的工作使我从内部视角对法院组织、法官管理和法院的运作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更深的理解。”
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张守文表示,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夯实巩固现有优势,不断充实完善师资队伍,扎实推进法治理论体系和学科建设,进一步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把立德树人、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灵活方式结合起来,为国家培养拥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养、博专相辅、德法兼修、面向未来的卓越法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