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系

位置: 学生工作

应对校园危机——09建管4班主题班会

作者:淮建锋 原创 文章来源: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05-18 16:52:57

案例:博士杀女友
2010年1月21日晚间发生于维吉尼亚理工学院的华人血案。校警发言人表示,周三(1.21)晚间7点6分,校警接获报案,指一位亚裔女性在Graduate Life Center宿舍一楼的Au Bon Pain咖啡店受到攻击。大约4分钟后,校警到达现场,发现涉嫌行凶的朱海洋以及涉案的一把沾有血迹的水果刀(kitchen knife)。当时杨馨已无生命迹象,朱海洋则被当场逮捕。
维吉尼亚地区检察官芬克详细描述了杀人经过,称杨欣在试图自卫时臂部和手部受了多处刀伤,她最终不敌倒地,朱海洋将其头颅割下。警方赶到时,朱海洋手中还拿着杨欣的头。检察官芬克称案发现场的情景十分恐怖。 
当时在场的7名证人告诉警方说,朱海洋攻击杨欣前,两人没有争吵。当时在咖啡厅工作的考克斯说,朱海洋扑向杨欣,砍掉她的头,考克斯说朱海洋看起来并不愤怒,但是用“空洞和坚定的眼神”注视杨欣。
朱海洋
22日中午,校方发言人Larry Hincker对多维记者表示,校方已于昨晚紧急联络死者在中国的母亲。
目前已确认死者名为杨馨(Xin Yang,音译),22岁,来自北京,09年1月8日入学,生前为该校商学院研究生,主修会计。
嫌犯朱海洋(Haiyang Zhu,音译),25岁,来自宁波,博士研究生,08年秋天入学,主修农业及应用经济。
据悉两人认识不久。朱海洋曾帮助杨欣适应维州理工的生活。朱海洋在维州理工攻读农业和经济学博士学位。死者杨欣遇害当月的8号才刚从北京抵达该大学,是会计系研究生。
校方发言人表示,这件谋杀案让许多师生联想起去年4月韩裔学生赵承熙的枪杀事件,鉴于此,校警立刻启动电子通讯警报系统,对全校师生发出约4万封电子邮件及手机简讯。大约40分钟后,才再度发出短讯解除警报。
杨欣
背景资料:2007年4月16日当地时间7点15分(北京时间19点15分),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恶性校园枪击案,枪击造成33人死亡,枪手本人开枪饮弹自尽,枪击案疑犯为23岁的韩籍青年赵承熙。有关当局至今还无法确定到底是什么使得赵承熙爆发并制造了16日的校园枪击惨剧。
  与他相识多年的人都说,赵承熙不管是愤怒、沮丧或是心烦,都从来没有任何表情。他通常都轻声说话,并且完全拒绝对老师和同学敞开心扉。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言人拉里·辛克尔说,赵承熙是个“独来独往的人”,学校很难找到关于他的信息。)
朱海洋目前被拘留于Montgomery监狱,并被控以一级谋杀,不得交保。
警方对表示,根据已访问的现场7位目击证人,事发之前,两人并无口角。警方已搜索嫌犯住处,但暂时不能公开结果。嫌犯并无任何犯罪纪录。根据校方纪录,朱海洋是杨馨登记的紧急联络人之一,因此证实两人相识。目前,警方正进一步调查行凶动机。
为了平息恐慌,校长已对全体师生宣布这是单独事件,是件个人悲剧。一切课程今早已恢复正常,命案现场仍封锁中,但学生已能自由进出该栋建筑。校方目前鼓励目击学生,以及对谋杀事件感到恐惧的师生,可以寻校方的心理辅导系统接受谘询。
朋友言论:
对主犯的评论
根据多维记者了解,朱海洋也是该校农业及应用经济系助教,教授大学部每周二、四上午的的农产品行销课程。负责该课程的助理教授Denise Mainville对多维表示,她对此事件感到惊讶与哀伤,但不愿对当事人进一步评论。
与朱海洋同系的唯一一位华裔教授游雯(Wen You),接到多维记者电话,同样对此事感到难过。虽与朱海洋相识,但她不愿多谈。
与朱海洋在同一个博士课程的尼汉(Bob Needham)则说,朱海洋“彬彬有礼”,“除了抱怨博士班压力太大以外,从未发表任何负面言论”。两人的关系密切到尼汉邀请朱海洋参加他2008年12月举行的婚礼,“他过得很愉快,而且很会交际,和任何人都谈得来”。
 “朱海洋平时温和友善,待人热情,他做出这样的事情可能只是一时冲动。”一位自称其好友的网民在网上发言。
“在今年《福布斯》富豪榜排94位,身家达92亿美元的德国商人默克勒(Adolf Merckle),前天被火车撞中死亡。警方估计默克勒可能自杀,料和银行谈不拢借贷有关。我的股票也亏损很多,几乎没有翻盘的可能,可能要吃咸菜3年了。现在有点后悔莫及,农业经济学这个专业很没有前途。而她,也让我的烦恼雪上加霜!”这篇网路大量转载的留言,据说是朱海洋个人博客的最后一篇文章,标题为《股票大蚀,最近很烦,都想杀人或自杀……》。
―――――朱海洋博客
 
对受害者的评论
男朋友多被称为“插座”
昨天有网友自称与被害人杨欣(或杨馨,Xin Yang音译)在加拿大一起上过几门课,回忆道:“这个女生我认识,在加拿大的时候还同上过几节课,就这样被杀真是很震惊。在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拿了BBA,后来在Subway做了一段时间经理助理,同时考GMAT。学习很用功,每学期都上6门课,是个很激进而且有目的的人。以前在Library的时候跟她聊天,她说她很喜欢奋斗里的文章,还记得她曾经说“不在国外混出个名堂就不回国”。跟她说话觉得人不错,但外界名声很不好,还有人说她的绰号叫“插座”。虽然这种说法很过分,但可能也是因为她交的男朋友太多了。在加拿大4年左右,公开的至少有4个,出国前在北京也有男友,每个都是对她有经济支持的。北京的男友都负担她在加拿大回国探亲的机票的,在加拿大的某位男朋友因为要供养她也跟别人借过好几千块钱,至于美国这个我就不是很清楚了。不过她做事的确很努力,2年多就把大学上完了,后来还工作了1年多。工作的同时考GMAT,申请学校,还去争取了“省提名”的移民计划,听说在加拿大的移民也已经下来了。以前就听她说要进grad school学会计,也是因为本科在商学院的原因。今天看到这则新闻才知道她如愿以偿来美国了,没想到居然就是这样的结局。”
  一个声音:
在海洋的事上,我真愧疚!
朱海洋的朋友论坛透露: 在海洋的事上,我真愧疚! 使人对这一对冤家路窄的男女留学生为何相遇短短十几天时间就酿成杀头之祸有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但目前只是一种可能,需要进一步的证据才能下结论。
全文如下:
这几天上论坛里看了很多关于朱海洋的贴子,作为熟悉他的人,忍不住也想说些话.也算是让大家更了解朱海洋事件的真相.
 
我和朱海洋认识得很早,因为我和他是差不多时间到VT的,他给我的总体印象是善良,上进,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对朋友也很热情,平时的时候也经常和他吃饭, 买菜.
说到那个受害者如何和他认识的,我也不是很清楚,当初我知道这个女的,我也是偶然到朱海洋住的地方去的时候见到杨小姐,第一次的印象是不错的,人长得挺好也很善于和人打交道,八面玲珑的.后来朱海洋和我说,杨在他那会住上几天.我就和他打趣让他把握住机会,抱得美人归.他当时不置可否,只是笑得挺开心的.
大概十几号的样子吧,我在路上又看见了朱海洋,就开玩笑问他进了几垒了? 当时他的脸色很尴尬,我也就没客气问他发生啥事了? 他很犹豫,吞吞吐吐地才说出点事,总结一下就是他和那个女的本垒了,他也没有想到这么快,但更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女的事后却说当时她不是自愿的,要他拿出钱来补偿她,不然的话,她就去警察局和学校去举报他.我听了几乎要昏过去了,我就和朱海洋说"现在都啥时代了,又是在美国,你们的事根本不算事,随便让她去告".朱海洋当时说,他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他也一直是好学生,万一被那个女的告了,自己和家里人都会没有面子的,所以很纠结.谈了一会儿,因为我俩都有事,就各自走了.没想到,我再知道朱海洋的消息是在电视上.
现在想想,我真是不应该啊,如果当时再多陪朱海洋一会,再劝解他几句,说不定他能够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处理这件事,不要这么过激.
公共舆论
求爱不成动杀机 手段残忍令人震惊 
地区检察官芬克表示,对法官给这个“极其残暴的谋杀”判处最重的刑罚感到满意。根据维州法律,朱海洋的认罪令他可免于一死。 
美国《星岛日报》报道指出,检察官芬克说,朱海洋是因为爱上杨欣,对她展开追求,但是杨欣已有男朋友并计划结婚,因而拒绝他的求爱。朱海洋从而由爱生恨动了杀机。在2009年12月的一个认罪聆讯中,芬克引用朱海洋在狱中所写的信件。信中说,杨欣的拒绝“迫使自己杀死她”,因为自己“太爱她了”。 
 
可能一直有忧郁症 曾向家人提出想自杀 
维吉尼亚大学心理学系主任穆瑞(Daniel Murrie),在朱海洋被捕后,曾对他、他的家人和朋友进行多次访谈。《世界日报》称,穆瑞断定根据法律标准,朱海洋神智清醒,可以接受审判,但本案可能与精神病有关。 
穆瑞说,朱海洋的母亲和外婆都有精神病,而且很可能是精神分裂症。他表示朱海洋可能一直都有忧郁症,而2008年秋天到维吉尼亚理工大学留学后,接连碰到各种问题使他终于承受不了而崩溃。 
穆瑞指出朱海洋在中国上学时成绩很好,可是他雄心万丈的到美国攻读农经博士学位,第一学期成绩却不理想。学期结束他没有回家度假,却向父亲表示他想休学,还提到他想自杀。家人叫他留在学校并寻求辅导。 
穆瑞说:“他可能误解了辅导的用意,表示辅导员只是听他说话,让他事后心情更恶劣。” 
 
Discussion:
感情与心理因素做到和谐?
怎样建立成年人的健康的爱情观?
 

心理问题分析

西北地区大学生的精神行为阳性检出率约为16%,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学生约占50%左右。大学生的精神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其诱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高校体制改革后,不少大学生感到生活、学习的压力更大了,尤其是一些贫困生,学习之余还要为学费、生活费担忧。调查表明,贫困生是心理问题高发群体。学习与生活的压力。大部分大学生都曾感到过学习的压力,但如学不会释放压力精神就会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的出现。目前,中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而这其中5%-7%是特困生。调查表明,70%以上的贫困生认为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学习、生活压力,这些压力对他们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困扰,而贫困生们并不懂得该如何去化解。
    情感困惑和危机。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量个案表明,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
    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造成的后遗症。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对他们教育不当而造成的后遗症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又一诱因。专家指出,任性、自私、不善交际、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等不良习性,不但易使大学生诱发心理疾病,还会使人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
    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该情况频频出现在大一新生中间,这种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有的学生还会因长期不适应而退学。
    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风声雨声读书声,我不吱声;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我何事。""宿舍里面不吭气,互联网上诉衷肠。"这些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现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
    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也会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比如不当的家教方式、单亲家庭环境及学校环境的负面影响、消费上的浪费攀比、对贫困生的歧视、学习节奏过于紧张等等。
    就业压力。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这对大学里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兰州大学心理学副教授牛芳告诉记者,不久前,兰州大学学生处对学生思想、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想轻生的有24人,占1%以上;UPI总分大于或等于25(说明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多达30 人,占1.57%,对"至今你觉得心理健康方面有问题吗"做出肯定选择的有218人,占到11.9%。
网络性心理障碍:不可避免的大学流行病?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即热衷于把网络当成排谴的对象。但这种虚拟的排泄方式同时也带来了包括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种种副症状,医学诊断称之为"网络性心理障碍"。面对似乎是无所不在的网络王国,大学生真的难逃此劫吗?
    西北师范大学BBS论坛校方管理员吕欣告诉记者,网络作为新兴媒介,已成为新一代大学生越来越推崇的一种沟通和排谴方式。但由于网络特有的隐秘性和虚拟性,某些时候网络也会成为诱发心理问题的"恶之花"。
    吕欣通过对学校论坛的监管发现,不少大学生会表现出现实生活中难以察觉的心理问题,比如崇尚暴力、色情,宣扬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去年学校还有一位同学因现实生活不如意,就在网络里为自己重造性格与身份,最后患上了"网络依赖症",整天沉湎于自我想象出来的虚幻世界中,一会儿不上网就坐立不安,甚至出现了幻觉。
近年来,上网已经成为多数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的“最爱”,但过于沉迷网络却容易产生一种心理疾病——“网络性障碍症”。
    对此,兰州医学院心理学专家王方荣指出:网络作为心理排泄的一种方式,具有其两面性,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既不能否认网络可以带给人们更为坦率和开放的交流与沟通,也不能忽视因网络存在种种角色虚拟而带来的弊端。许多大学生患上网络性心理障碍就是因为网络淡化了现实中自己的种种弱势,但却不明白自己的根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这样的学生会感到,在虚拟的世界中一切都没问题,回到现实中各种问题却越来越难解开。"王方荣说,"所以完全依赖于网络进行心理压力释放,或单一采用网上心理咨询和救助的措施并不是很可取。"
    王方荣指出,虽然网络性心理障碍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但也是可以避免的,大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不必因此过分担心,或对网络采取完全的禁忌。其实,只要掌握合适的上网时间及频率,端正上网的目的和心态,正确处理现实与虚拟的关系,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患上网络性心理障碍,一些压力和不良情绪甚至还能因此得到释放,使人获得心理平衡与心理健康。
大一新学生最易受"心理断乳期"困扰
    据媒体报道,一位心理学家近期在上海、北京、南京完成的大规模心理症状自评测查结果显示,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全国成人正常水平,其中着重体现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和恐惧等症状上。
    甘肃省心理咨询与调节中心通过调查也发现,大一新生中,女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惧、精神病性等6项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而男生在躯体化、敌对和偏执等3项的心理健康水平略低于女生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来自外地的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遍比内招生差。调查报告认为,大学新生离开自己所在地区或学校,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求学,地域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差异,使他们极易处于心理应急状态,存在的心理适应问题相对较多,反应出来的心理和情绪问题也就比较突出。
    调查表明,目前,大学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自我意识的模糊与困惑。调查中21%的学生对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和克服缺点感到迷茫、有一部分学生看到班上有些多才多艺、能力较强的同学,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知道自己不足,但又不知道如何突破自己。甘肃省心理咨询与调节中心咨询员李卫兵指出,在大学阶段,新生的个体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看问题往往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上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灰心丧气,怯懦自卑。而且新生对于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哪怕一句随便的评价,都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
    其次是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障碍。调查中42%的学生反映,由于环境的改变,自己出现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中学时教师为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总爱把大学描绘成一个"人间天堂",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在高中埋首苦读。但学生跨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一部分学生还发觉在高手如云的新的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荡然无存,无形中产生一种失落感;另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专业学习的困惑心理。
与中学相比,大学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进大学后,他们一时无所适从。有些学生感觉一下子从中学的严格管教中"松了绑",但又不知如何安排学习,以致心中忧郁、焦虑;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过渡到相对自立的大学集体生活,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空洞感。
    最后是人际交往困难。调查中一半以上的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敏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这一切难免引起一部分学生的孤独感,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因为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使得他们害怕与他人沟通思想感情,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这种人经常处于一种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还有些学生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群,在新同学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
    对此现象,甘肃省心理咨询与调节中心咨询员李卫兵建议,各高校应尽快认识到对新生进行心理辅导与教育的重要性,并做出及时、有效的引导措施,使新生了解到自己的心理变化是正常的,从而科学地解决这些心理问题,以良好的心态走过大学生必经的"心理断乳期"。
大学生自杀的心理过程
自杀是指主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但不管是哪种原因导致的自杀,其背后都有心理机制在推波助澜。社 会因素、生物学因素、病理学因素等均须通过影响人的心理因素才能发挥作用。
 
不可忽视的是,大学生的自杀行为虽受制于一般的自杀心理规 律,但也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由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
自杀的心理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杀动机的形成。个别学生在遇到挫折或打击时,为逃避现实,将自杀作为寻求解脱的手段。例如,调查的案例中,有位大学生因生活自理能力 差,对大学生活难以适应,成绩因此一落千丈,自感生活毫无意义,便决定以自杀来寻求解脱。有个案例反映:自杀者借自杀作为对自己因做错了事而产生的悔恨、惩罚,作为自罪自责心理的补偿。如一位大学生在中学时,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进入大学后,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成绩一直不好,自感对不起父母和乡亲, 在强烈的自罪自责心理驱使下便采取了自杀行为。此外,有的把自杀作为报复手段,从而使有关的人感到内疚、后悔和不安。如一位大学生的父母离异,对他的学习、生活不闻不问,给该生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创伤。在学习上、生活上几经挫折后,该生便万念俱灰,想到了以自杀来报复其父母。
第二阶段,心理矛盾冲突。自杀动机产生后,求生的本能可能使自杀者陷入一种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之中,难以最终作出自杀决定。此时,自杀者会经常谈论与 自杀有关的话题,预言、暗示自杀,或以自杀来威胁别人,从而表现出直接或间接的自杀意图。实际上,我们可以看作是自杀者发出的寻求帮助或引起别人注意的信号。
此时,如能及时得到他人的关注,或在他人的帮助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自杀者很可能会减轻或打消自杀的企图。这也是自杀行为可以预防和救助的心理基 础。但周围的人往往认为常喊着要自杀的人其实不会自杀,因而不太关注欲自杀者发出的信号,以致痛失救助良机。
第三阶段,自杀者平静阶段。自杀者似乎已从困扰中解脱出来,不再谈论或暗示自杀,情绪好转,抑郁减轻,显得平静。这样周围的人真以为他的心理状态好 转了,从而放松警惕。但这往往是自杀态度已经坚定不移的一种表现,当然也不完全排除是自杀者心理状态好转的表现。因为发展到这个阶段,自杀者认为自己已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再为生与死的选择而苦恼。因此他们不再谈论或暗示自杀,甚至表现出各方面的平静。目的可能是为了摆脱旁人对其自杀行为的阻碍和干 预。
大学生的自杀同样也符合以上的心理过程。我们调查的个案中,有这样一个案例:长沙某高校一名大学三年级学生李××,在中学时是班上的“尖子”,进了 大学后,他总认为自己的成绩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便沉浸在自怨自艾之中,加上中学时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独立生活能力差,以致进大学后生活难以自理,身体状况下降,患上了肝炎病而不得不住院治疗。这期间他的情绪极度低落、抑郁,甚至拒绝接受治疗。他曾对护士和前来探望的同学谈论过自杀的一些问 题,并说过诸如“我没什么希望了”、“真想死了算了”之类的话。医生、老师和同学并未对此加以足够重视,只是安慰了他一番。后来一段时间,该生的心情逐渐 好起来了,甚至还和前来探望的同学开玩笑。大家都以为他的心情真的好起来了。然而一天他趁周围无人,悄悄溜出病房,在医院后山的一棵树上用一根粗麻绳结束了自己19岁的年轻生命。从这例自杀案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最初促成其自杀动机的原因有三个:成绩不尽如人意,生活适应能力差以及身体患病。这三种因素同时或相继出现在该同学身上,使他对生活产生了绝望感。之后他又试图通过拒绝治疗、谈论自杀渴求得到他人的帮助,但这种尝试又遭失败,因而坚定了他自杀 的决心,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他们的身心处在青年期;另一方面,脑力劳动是他们的主要活动方式,用脑的频繁性和复杂性影响着他们心理的变化和发 展。此外,他们的内心世界也相对较为复杂,他们的心理境界、需求、思想和价值观念等等,不同一般。这些特征使得大学生的自杀行为表现出与一般个体不同的规律性。因此,我们研究大学生的自杀问题,应当从大学生自杀的心理机制入手。
应对措施:
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给予他们更为"贴心"的服务。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要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活动、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方式结合进行,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方便、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建立朋友式的关系,可以谈心。
 

Copyright@2004-2018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
文明北校区:茂名市文明北路232号大院(邮编:525000)联系电话:0668-2920599  
水东湾新城校区:茂名市电白区沙院镇海城路五路1号(邮编:525027)
设计与维护:土木工程系 后台管理

招生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