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部
您的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正文

新时期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形成发展与实践创新

作者::刘 昀 献 文章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更新时间:2012-09-08 00:00:00
 

摘要: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是新时期我们党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长期探索形成的重要成果。以改革创新精神实践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必须准确把握党的各项建设在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突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主线”地位,着力抓好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五项基础性建设的重点,明确执政党建设的总目标,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全面有序的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关键词:新时期;党的建设; 总体布局; 形成; 创新

党的建设总体布局, 是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党的建设实践上不断探索、理论上不断创新的成果, 体现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新要求。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巩固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必须深入研究新时期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形成发展的脉络,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特点,按照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要求, 稳步推进党的各项建设。

 一、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形成发展

新时期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全党一直在努力探索和回答的重大理论问题;是我们党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长期探索形成的重要成果。

(一)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探索和党的建设总目标的形成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五大,经过近20年的探索,我们逐步明确了要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即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总目标是什么。但当时对党在不同时期建设的特点的认识还不清晰;对党在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具有的不同要求的认识还不明确;还没有认识到党的建设在执政后的特点和规律。

在1980 年2 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 邓小平针对“文化大革命”给党的思想、作风和组织建设造成的严重危害, 旗帜鲜明地提出要研究解决“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1](P276)。在1983 年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 邓小平根据十二大精神提出“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2](P39)这一党建目标, 这成为我们党对新时期党的建设目标的第一次明确表述。

1994 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 明确提出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 党的十五大对这个总目标作了更加全面、更加准确的表述, 这就是: “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3](P403)。这一党建目标包含了思想、政治、组织、宗旨、先进性、领导能力六个方面的要求。思想上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政治上贯彻党的基本路线,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组织上完全巩固;宗旨方面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先进性方面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能力方面要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

至此, 在党的建设目标问题上, 我们党不仅完成了拨乱反正, 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 左的路线, 而且根据新时期党的任务的需要, 制定了与党的基本路线相适应的、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党的建设总目标。党的建设总目标完整、科学的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但怎样建设这样的党呢?通过什么途径来建设这样的党呢?这一问题仍在探索中。

(二)对“怎样建设党”的探索和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形成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基础上,逐步明确了“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即党的建设的主线和途径是什么;形成了包括党的建设总目标、主线和实现途径的,完整、科学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

20世纪80-90年代的苏联东欧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苏联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在于苏联东欧共产党丧失了先进性和执政能力。这就迫使我们党不得不深入思考这样一个重大问题: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建设党,怎样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2001 年, 江泽民在纪念建党80周年讲话中首次提出了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的变化问题。 他指出: “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 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4](P282)。这里的第一个变化说明我们党的主要任务发生了变化,即由领导革命斗争变为领导建设工作,需要提高执政能力;第二个变化说明我们党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多元化的出现,我们党面临着产生消极腐败现象的危险。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思考执政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开拓了新的思路, 促使我们开始围绕领导革命的党与执政党的不同之处来思考和探索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这一论述告诉我们,基于党所处历史方位的根本性变化, 我们必须继续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 “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4](P568)。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 突出了“执政”这一新时期党的建设带有全局性的根本特点。基于此,2002 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 根据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及党所面临的新的历史课题,首次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4](P569)这一重大任务。

2003 年2 月, 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上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总的要求, 这就是: “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 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5](P152)。2005 年10 月, 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的工作报告中更加明确地提出了“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 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6](P1039)这一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 从而比较完整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 使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及其实现途径有了比较全面而科学的概括。但这个时候我们党关于党的建设途径的表述还是四大建设,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还没有提出反腐倡廉建设问题。

党的十七大运用战略思维谋划党的建设问题, 进一步发展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布局。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 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 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 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 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 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求真务实、改革创新, 艰苦奋斗、清正廉洁, 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7](P38)”对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这一全面、科学、精辟的阐述,标志着我们党在“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问题认识上的升华。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来加强党的建设,就必须准确地把握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科学内涵、主线、各项建设的重点、党的建设总目标及其内在的必然联系。

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重申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并对贯彻实施这个总体布局提出了明确要求。

党的建设总体布局, 是在不断认识执政党建设的特点,不断继承、发展与创新的过程中, 逐步完善和确立起来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形成, 充分体现了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和发展, 它将保证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二、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联系

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由三个组成部分构成一个崭新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结构。其中,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是主线,贯穿并联通其他各项建设,是搞好党的建设的关键和根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是基础,是党保持先进性、提高执政能力、把党建设好的保障,它们既相互依存又各有重点;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党的建设的总目标,是党的各方面建设的努力方向,它动态地联结着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使党的各方面建设在共同追求、统一目标下相互作用、紧密联结。

(一)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是执政党建设的主线

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主线地位不是主观赋予的,是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自身的价值、作用、意义、影响所决定的。作为一个执政党,当前,我们党要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执好政、长期执政问题,党的各方面建设都必须围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来进行,以此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而执好政、长期执政的关键,在于保持好、发挥好党的先进性,在于党以其先进性而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这就要求党的各方面建设都必须体现先进性的要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指出:要“把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执政党建设的根本任务”[8](P144)。以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来加强党的建设,就是把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置于党的建设的中心地位,以是否促进和有助于党保持先进性、提高执政能力来衡量党的建设的优劣得失;使党的各项工作紧紧围绕保持先进性、提高执政能力这个主线去努力和奋斗。

同为“主线”,先进性建设与执政能力建设既有共同的追求和价值取向,又各有特点、各有侧重,但从根本上说,二者是有机结合、辩证统一的。这表现在:其一,先进性建设是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党只有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具有先进的组织和制度,保持优良的作风,廉洁从政,一句话,只有保持先进性,才能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做到执政为民。其二,执政能力是党的先进性的现实体现。在执政的条件下, 党的先进性主要表现在执政为民,为人民谋幸福。党只有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体现出党的先进性;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会极大地促进党的先进性的保持、实现和发展。其三,保持党的先进性,内在地蕴含着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明确要求;党的先进性要依赖执政能力建设,只有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使自身获得强有力的支持并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同时,党的执政能力要依靠先进性建设的引领,只有保持党的先进性,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才能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使自身的功能和价值得到有效发挥和充分实现。

我们只有把握好二者辩证统一的关系,才能够在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实践过程中,始终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放在重要地位并使之不断得到加强;才能够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作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内容,寓于党的先进性建设之中;也才能够真正突出先进性建设与执政能力建设的主线地位,使之贯通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进而创造出以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统领和带动党的各方面建设协调发展的局面。

(二)现阶段党的五大基础建设及其重点

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相对于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的主线地位,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处于基础、保障地位。所谓基础,即它们是党的最基本建设,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建设;所谓保障,主要指它们对党的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的保证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建设内容。无论是作为主线的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还是作为基础或保障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都是围绕着党的建设全局来展开,都是服务于党的建设整体来推进的,并且它们相互之间又是不可分割的,是凝结为一体而共同发挥作用的。事实上也是如此。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不可能孤立地进行,需要贯穿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之中,才能落到实处,取得实质性效果;而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必须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主题、按照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去推进,才能确保自身建设成效并发挥应有作用。

在这个五位一体的党的建设中,思想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它为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供思想基础;党的组织建设为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供组织保证;党的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关系党的形象和机体健康,既为党的建设提供纪律和作风保障,又反映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的成效;党的制度建设为党内生活提供运行机制,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实施这个总体布局,要求我们在部署党的建设工作时要着眼全局,统筹兼顾党的各方面建设,使之相互配套、相互促进,既突出重点、又整体推进,从总体上提高党的建设工作水平。 

(三)执政党建设的目标定位

党的十七大把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总目标分解为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紧密结合、有机统一的。其中,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方面的要求;求真务实、改革创新,是党的思想路线方面的要求;艰苦奋斗、清正廉洁,是党的优良作风方面的要求;富有活力、团结和谐,是党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方面的要求。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要求与党的各方面建设虽然不完全具有对应关系,却也体现出某一方面建设侧重某一方面要求、某一方面要求需要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建设支撑的关系。如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以及思想、组织、制度建设等联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目标要求,作风建设联接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的目标要求,反腐倡廉建设联接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目标要求等。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在重申这一目标的同时,提出要“确保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8](P145) 。这就进一步强调了党的建设总目标与作为“主线”或作为“基础”的各方面建设,不是互相隔离,而是密切结合的。我们只有突出主线,加强五大建设,才能实现党的建设总目标,达到“两个确保”。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实践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

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以改革创新精神贯彻落实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准确把握党的各项建设在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突出“主线” 、抓住“重点”、明确“目标”和方向,注重实践创新,夯实执政基础,全面有序的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一)突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主线”地位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同时,它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根据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也会发生变化。在建国初期,我们党提出要学会自己不懂得东西,主要讲的是提高领导经济建设、管理城市的本领。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及大量的矛盾和问题,因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也更加繁重。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4](P569),对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能力要求,即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总揽全局的能力[4](P569-570)。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又再次明确了这五个方面的能力。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即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6](P276),还明确提出“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6](P291)。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9](P669)。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关系党的生存、发展和壮大的根本性建设。党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先进的理论、先进的阶级基础、先进的党员队伍、先进的组织原则、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和核心、科学的领导方法和方式等方面,党的先进性建设也主要围绕这几个方面来开展。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前苏联共产党曾经是一个先进的党,它不仅领导人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且领导人民战胜了不可一世的德国法西斯,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但后来由于不注意加强先进性建设,落后于时代发展,脱离人民群众,最后亡党亡国,教训是深刻的。所以我们党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和评估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跟上时代步伐,站在时代前列,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的精神,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我们党在全党开展的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了重大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200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胡锦涛第一次提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主线的重要命题,提出“更加突出地把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党的各方面建设的主线”[9](P527)。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都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更加突出执政党的特点和要求,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只有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相联系,围绕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来加强,并贯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主线,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党的先进性建设更加突出党的本质属性,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只有围绕党的先进性建设来加强,并贯穿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一主线,才能永远保持党的性质,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不被时代潮流所淘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离不开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又在更高的层次上把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融为一体。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一方面, 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体现先进性建设的根本要求; 另一方面, 先进性建设必须体现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上。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根本思路, 是党的建设新布局的逻辑起点。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8](P144)。我们只有把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执政党建设的根本任务,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着力提高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和水平,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凝聚各方面人才和力量,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才能使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始终走在在时代前列。 

(二)着力抓好党的建设的“五大重点”

为了搞好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这五项基础建设,发挥其保障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了各项基础性建设应当抓住的重点,即:思想建设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组织建设要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作风建设要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制度建设要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反腐倡廉建设要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重点明确了,各项建设的任务就更有针对性了,努力方向就更加清晰了。为此,在深化理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时,在把握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基础、保障地位时,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各自的重点。抓住了这些重点,就抓住了各项基础性建设的要害和根本,就抓住了各项基础性建设在总体布局中各自承担的责任以及应当扮演的角色,就能有效促进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贯彻落实。

1、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

思想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实现全党思想的统一,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创造力,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在全党兴起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同时,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党的又一理论创新成果,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在理论创新的同时,党中央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在全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教育群众,增强全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之体现到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中和具体政策措施上,这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党的十七大把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统一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十七大的一个重要历史贡献。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提出要“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8](P145),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为此,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历来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前进的力量源泉。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在全党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是我们党加强思想建设,教育全党同志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重大战略举措。

2、以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党政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围绕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的重要任务,大力推进党的各级组织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向心力、战斗力。

首先,坚持把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党中央坚持把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政治思想教育,提出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8](P151)的用人标准,加强对省区市、中央直属机关、中央国家机关、国有企业、高校等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

与此同时,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先后颁布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并制定下发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制定下发了《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文件,强调要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考察、识别干部,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及时选拔配备到各级领导班子中来。党中央还特别强调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考核、评价和使用干部,制定下发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制定下发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加强对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宏观指导。

党中央还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大规模培训干部。中央政治局率先垂范,在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建立集体学习制度,有力地带动了全党的学习活动。为了更好完成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任务,党中央在原有的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的基础上,新成立了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和大连高级经理学院,形成了“一校五院”的国家级干部教育培训格局。先后印发了《2006-201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中央还先后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等专题研讨班。

其次,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党建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对农村、企业、城市社区等地区、部门的党建工作作出全面指导。

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党中央十分重视扩大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全面推进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社会覆盖,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并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

党的组织建设的生动实践,使我们党形成了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造就了大批高素质干部队伍,从而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3、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不懈地抓好党的作风建设

我们党高度重视执政党的党风问题。1990年3月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2001年9月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核心问题,继续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

其一,要求全党牢记“两个务必”的思想。1949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面对革命即将在全国胜利的形势,毛泽东同志指出: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可能有一些共产党人会在敌人的糖弹面前打败仗。为了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他要求全党必须认识到:“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0](P1439)。为了使全党牢记“两个务必”,保持良好精神风貌,十六大一结束,胡锦涛就率领中央书记处的同志一起到西柏坡学习考察,重温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毛泽东的教导,无论在成绩面前还是在困难面前,都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为实现党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开拓进取、团结奋斗。

其二,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十六大以来,党中央要求全党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定不移依靠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接受群众监督。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作决策、定政策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联系群众方式。领导干部要定期深入基层特别是经济落后、问题较多的地方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帮助解决困难。领导干部下基层要轻车简从,不扰民。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涉农利益、涉法涉诉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合理诉求,切实维护群众权益。

其三,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党中央号召全党要把求真务实贯彻到治党治国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真正做到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使党员、干部真正把心思用到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上,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不断取得实效。坚决制止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对作风飘浮、敷衍塞责引发重大事件或造成重大损失的,对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的,必须严肃追究责任。

其四,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党中央提出要增强党内生活原则性和实效性,坚决反对上下级和干部之间逢迎讨好、相互吹捧,坚决反对党内生活庸俗化。领导班子要开展严肃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完善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会制度,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发挥民主生活会开展思想交流、提高党性修养、增进班子团结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通过民意调查等征求群众批评意见制度,自觉接受批评,积极进行整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坚持原则、敢抓敢管,勇于揭露和纠正缺点错误,及时提出改进工作的要求和建议,反对和克服好人主义。保护坚持党性原则的党员,不准压制批评,严禁打击报复。

这些重要思想,是在深刻总结党的作风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分析我们党现阶段的历史任务和党的队伍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这些重要思想中,都特别强调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核心地位。

4、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续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在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方面,2004年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明确了充分保障党员权利的措施和责任,规定了正确行使党员权利的程序和要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提出:要“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8](P149)。要以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同时要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方面的作用。

在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方面,在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会常任制,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充分发挥党代表作用的途径。

在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方面。党的各级委员会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决定重大事项。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推行和完善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健全和规范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防止和反对个人专断,防止和反对极端民主化。

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加强制度建设,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广泛凝聚了全党意愿和主张,充分发挥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维护了党的集中统一。 

5、 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对党和国家的事业至关重要。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逐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针对消极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仍然易发多发的态势,党中央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全局出发,作出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大战略决策。2003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目标。2005年1月,党中央颁布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这是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其次,党的十七大提出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大任务。第一次把“反腐倡廉建设”同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并列起来,使党的四大建设任务变成了五大建设任务,这不仅提升了反腐倡廉建设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还明确了反腐倡廉建设的重点。

十七大之后,党中央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伟大实践,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反腐倡廉建设作出了新的部署。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必须“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8](P160),并为此提出了四项措施。一是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在全党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完善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把住房、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列入报告内容。二是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严肃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案件。完善重大案件剖析制度和通报制度,发挥查办案件的惩戒功能和治本功能。

三是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推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廉政承诺制、行政执法责任制。坚持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四是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完善防治腐败体制机制,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化、法制化水平。加强反腐倡廉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提高制度执行力,维护制度权威性。

反对和防止腐败,是我们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近年来,我们党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惩治腐败力度进一步加大。2011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接受信访举报1345814件(次),立案137859件,结案136679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42893人,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5334人。严肃查处了刘志军、张家盟、刘卓志、宋晨光等一批大案要案,同时重点查办了一批涉案人员职级不高但涉案金额巨大、影响恶劣的案件[11]。在查处的同时,积极开展案件剖析和警示教育,惩治和预防腐败的综合效应逐步显现,维护了改革开放的良好环境,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明确执政党建设的总目标,切实做好各项党建工作

党的十七大把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总目标分解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求真务实、改革创新, 艰苦奋斗、清正廉洁, 富有活力、团结和谐四个方面的要求。只有真正实现了这四个方面的有机统一的党, 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立足当前实践,统筹未来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的总体目标,提出要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求真务实、改革创新, 艰苦奋斗、清正廉洁, 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8](P145);并就按照新时期党的建设总目标的要求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了具体部署:即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这些新要求和新举措, 鲜明地体现了改革创新精神, 充分反映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热切期盼, 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只要全党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朝着党的建设总目标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能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2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 江泽民文选:第3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 .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 .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 .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0] 毛泽东选集:第4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 贺国强.统一思想认识 加大工作力度 坚定不移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的工作报告[N].经济日报,2012-2-20.

基金课题:本文为刘昀献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应对执政风险和考验研究”(项目批号:11&ZD06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昀献,曾用名刘献(1956—),男,河南汝州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应对执政风险和考验研究”首席专家,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研究基地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闭

COPYRIGHT © MMVTC. All RIGHTS RESERVED.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 设计:计算机工程系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文明北路232号 邮编:525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