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年高校党建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褚素丽 转贴自:《北京教育》2009年7-8期
高校是党和国家的人才培养基地与思想舆论阵地,承担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服务社会的重任,肩负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重大历史使命,在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高校党的建设具有特殊的使命与责任。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党建工作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指导下,重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优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也出现过一些失误,走过一些曲折的道路。在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高校党建的历史进程和主要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历史分析和思考,对于推进当前高校党的建设,促进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党建的历史进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党建工作受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曲折中成长。具体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初步建立时期(1949年~1966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在高校的任务是接管、恢复和整顿旧大学,创建发展新大学。从开展民主运动转为培养国家人才。这时候,大批党的干部调入高校担任领导职务,他们继承和发扬党在革命时期的优良传统使高校党群关系密切,党风端正,人心稳定,确立了党领导高校的局面,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开端。1952年,经过全国高校大调整,一大批高校应运而生,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党在高校的领导也得到进一步加强。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确规定,“在一切高等学校中,应当实行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从而确立了党组织在高校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 这一时期高校在党委的领导下,明确党政分工,健全政工机构,建立学生政工干部队伍。为了坚持又红又专的培养方向,各高校逐步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帮助学生端正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革命的人生观,还通过劳动、军训以及教学与生产、科研相结合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尽管这一时期高校工作中也曾出现过在政治上、思想上对资产阶级批判扩大化的错误,以及部分高校以党代政的倾向,但从总体上来看成绩是显著的。这17年的高等教育,培养造就了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一代新人。这一代人至今仍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坚和骨干,这与这个时期高校加强党的领导是密不可分的。 2.停滞瘫痪时期(1966年~1976年) “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思潮严重泛滥,高校成为“重灾区”,党建工作受到致命的冲击。在“踢开党委闹革命”、“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口号下,17年的高校党建工作被全盘否定,高校各级党的干部统统被打倒,基层党组织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机构被冲垮,工宣队、军宣队取代了党的领导。 “文化大革命”后期虽然也规定了高校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但实际权力机构是“革命委员会”,党组织很难发挥作用。一时间,不按教育规律办学的“空头政治”、形式主义、实用主义之风盛行,导致教师难以认真教书,学生难以认真读书,高等教育事业遭受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3.恢复重建与曲折发展时期(1976年~1989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任务,要求高校参照科研机构的领导体制,尽快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78年10月教育部颁布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明确规定,“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从此,高校确立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这一时期,高校在党委的领导下,开始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重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学校工作出现了稳定团结的局面。高校党的核心的重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使这一期间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转变,教学实效有了很大提高。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出现了严重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学校要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并在部分高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的试点,这木是对高校领导体制改革的有益探索,但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影晌下,校长负责制被理解为要弱化党的领导,甚至不要党的领导,许多高校不同程度出现了“党的领导失威、马列主义失灵、思想阵地失控、政工队伍失散”的状况。与此同时,各种社会文化理论思潮涌入高校,校园里掀起了中西文化比较热、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热、政治体制改革热和经商热。一些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头面人物纷纷出来发表演讲,社会主义“失败论”、“早产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趋同论”,马克思主义“学派论”、“过时论”等自由化观点充斥高校,从而使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一步步被削弱,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步步进逼,最终导致了1989年政治风波的发生。 4.改革创新时期(1989年~今) 1989年政治风波后,针对淡化党的领导,放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错误倾向,党中央在加强高校党的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1990年4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这次会议,在认真总结和反思1989年政治风波的教训的基础上,强调了坚持党对高校领导的重要性。会后,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强调要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其中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从法律的高度,标志着我国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基木定型。以制度促建设是这一时期党建的突出特色。中共中央、中宣部、教育部就高校党建工作出台了大量文件、规定,同时,由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原国家教委)联台发起,自1990年~2002年,连续召开了11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党的建设的开展。这一时期教育秩序持续稳定,师生精神状态有了新的改观,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突出强调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高校党建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学习《江泽民文选》、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活动。这个时期高校党建更加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又颁布了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方针。在此期间,第12次~17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相继举办,加强了高校党建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探讨,使高校党的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方向、理清了思路。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党建的基本经验 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党建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基本经验: 1.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和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来开展党建工作,这是高校党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高校不同于其他社会领域,高校是传播知识文化、传承人类文明成果、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坚强阵地。高校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党建的特殊性,其主要表现在办学治校过程中以党和社会的根本要求引领大学教育,把握战略发展方向,促进学校健康快速发展。高校党建的核心就是围绕社会对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紧密结合高校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又好又快地实现教育目标。 “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高等院校以阶级斗争为纲,党委陷于瘫痪或基本瘫痪,停止招生达5年之久。这段历史充分证明:脱离高校自身建设规律,不顾教育教学规律抓学校党建是绝对错误的。近年来,高校党建工作得到不断重视和加强,但部分高校出现了重业务、轻政治或政治与业务分开进行的现象,导致高校党建出现就党务论党务、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两张皮”的局面。事实上,高校党建既包括从整体、全局、宏观意义上的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的自身建设,也涉及高校党建的某些实际工作,如培养选拔领导于部、吸收优秀教师和青年学生入党、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等。因此,对高校党建就不能仅仅理解为具体的党务工作,以偏概全。高校党建工作是整个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党建工作应该结合形势的发展,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发展思路,融入学校工作大局特别是学校中心工作中去。总之,要注重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紧密结合,以一流的党建促一流的工作、创一流的业绩、树一流的形象,使高校党建工作逐渐步入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轨道。 2.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始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广大师生员工,这是高校党建的思想基础 重视思想上建党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建党原则和建党实践的科学方法。只有坚持着重于思想上建党,高校党建工作才能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作指导,掌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使党的教育方针得到准确、全面的贯彻和实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转型,各种社会思潮纷纷涌现,正确的与错误的彼此交织,积极的和消极的相互激荡。高校作为思想文化的生产、传播和集散场所,首当其冲地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1989年政治风波的教训告诉我们,必须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和引领社会思潮,传播先进的思想和文化,抵制消极腐朽思想的侵蚀。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创新的理论,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的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和发展,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活力,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加强高校党的思想建设,就要始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广大师生员工。几年来,全国高校先后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江泽民文选》、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活动,理论武装工作向广度和深度推进。特别是2008年以来,高校逐渐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开展教育创新大讨论,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性和责任感。通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高校广大党员干部,对于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形成科学发展共识,创新科学发展思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正确处理好党政关系,这是高校党建的体制保证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高校领导体制经过反复探索,由最初“实行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到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可以说,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领导体制经过多次变革、反复总结经验后作出的正确选择。 这一领导体制符合我国的国情和高校的实际,是民主集中制在我国高校的具体体现。学校党委根据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高等教育发展要求对学校办学事务作出决策,校务委员会在校长的领导下对学校党委的决策和办学事务组织全校师生员工进行实施,二者有着共同的目标,是相互配合、互相支持的统一有机整体。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就要正确处理好党政关系,特别要在明确党委、行政、集体和个人的各自责任、决策范围、议事程序、执行分工、纪律规定和责任追究方面下功夫,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减少高校在自我摸索中的失误和偏差,进而充分发挥这一领导体制的制度优势。 4.不断加强和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党在高知群体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这是高校党建的生命力所在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广大师生员工的重要纽带,是团结、带领、宣传、组织广大党员群众完成高校所承担根本任务的政治核心,是推动高校科学发展、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基本力量。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的活力,高校党建才能更有生命力。高校的特殊性在于大学生是一个流动的知识群体,他们的流动性决定了学生党员的流动性,也决定了高校党组织建设具有周期性短、流动性大的特征,凸显了在高校发展党员、重视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由于基层党组织创新不足,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针对高校党员的知识分子密集、独立思考意识和学习能力较强、思想活跃等特点,积极适应新情况,研究解决新问题,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创新,注重结合学校工作和学科发展的实际,发挥党员骨干作用,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高校基层党组织得到长足发展。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学生党员有5,223人,占学生总数的27.59%,教职工党员有3,185人,占教职工总数的59.1%。大部分教师党员都已经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的骨干力量,具有较强的政治导向力、学术研究力、教学传授力和人格感召力,广大党员在学校发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是高校党建的重要内容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我们必须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 大学生是个思想非常活跃的群体,又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要进一步发挥社会实践的强大育人作用,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把德育理论的灌输教育与活生生的现实教育结合起来,以增强时效性;要注重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积极开展适合青年特点、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有益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其成为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有力载体: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化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经济困难和学习压力等。总之,我们要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闭】
COPYRIGHT © MMVTC. All RIGHTS RESERVED.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 设计:计算机工程系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文明北路232号 邮编:525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