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部
您的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正文

2011年上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作者::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2011-02-28 00:00:00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之年。2011年上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特点,帮助大学生认清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新变化,以“十一五”取得的成就鼓舞人,以“十二五”新的历史使命激励人,引导大学生投身到实现“十二五”时期的良好开局上来,把思想统一到对党的高度信任和认同上来,把行动统一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上来。
 
国内“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十二五”宏伟目标上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我国下一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一是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全会关于国际国内形势的科学判断,引导大学生增强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意识和能力。二是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引导大学生认识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三是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引导大学生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四是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十二五”时期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引导大学生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奋斗。
     二、全面宣讲“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用五年来的辉煌历程和成功实践,教育引导大学生进一步增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宣传“十一五”时期的成就和经验,一要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二要结合五年来的成功实践,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发展历程,宣传强调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就是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确保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自觉地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帮助他们正确看待在就业、教育、住房、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关系,增强他们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三、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准确把握今年上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
    去年下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与严重的自然灾害,党中央、国务院果断采取各项有力措施,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创造出较多支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有利条件。同时应看到,当前我国经济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发展环境。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一是要教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意义和现实紧迫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判断以及今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大政方针上来。二是要深入阐述今年经济工作的主要思路,即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切实抓好节能减排,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三是要教育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今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即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推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和竞争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拓展国际经济合作空间。
     四、深入学习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刻领会“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特殊意义
     2010年,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极不平常的显著成就,成功应对了极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产品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和非常复杂的外部环境,全年粮食产量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七连增”。2011年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要在连续7年增产增收的高基数上继续前行,农产品供给和市场价格要在多种影响因素叠加交织的高变数中保持稳定,农业农村发展要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出的高要求下延续向好势头,面临着很多新的困难和问题。认真学习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正确认识当前农业农村工作形势,准确把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一是要充分认识“十一五”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领会“十一五”的5年,是“重中之重”战略思想不断丰富发展、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加快完善、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得到有效保障的5年,是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5年。这五年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积累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宝贵经验,进一步探索和拓宽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农村发展道路。二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等四个方面,为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支撑。三要清醒认识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矛盾问题,深刻领会做好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重点任务是继续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毫不放松抓好农业生产,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大力改善农产品流通和市场调控,努力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建设,强化农业发展基础支撑;着力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深入推进农村改革,不断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四要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水利工作的重要意义,深刻领会党中央对我国水利改革发展作出的全面部署,切实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五、围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等集中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庆祝建党90周年、全面完成四川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以及纪念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教育资源,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生动教材。高校要以此为契机,组织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大力进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大力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大力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一要以迎接建党90周年为契机,加深大学生对党的历史、党的知识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要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和丰功伟绩。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辉煌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宣传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深刻认识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90年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帮助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要大力宣传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要肩负起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必须顺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二是要以全面完成四川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为契机,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有力支持下,抗震救灾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意义和恢复重建的巨大成就,大力宣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大力宣传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三是结合纪念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大力宣传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展示60年来西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进一步激发爱国热情,引导大学生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来。
    六、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发展
   2010年两岸关系取得新的重要进展,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成功签署,标志着两岸经济合作进入新阶段。两岸人员往来规模继续扩大,各界交流更加活跃,各领域合作不断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愈加深入民心。认识当前台海形势,理解中央对台工作部署,一是要深刻认识两岸关系有序、稳定和良性发展的重要意义。两岸双方要不断增进和深化两岸政治互信,相互理解,相向而行,良性互动,保持两岸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保持两岸关系不断向前的势头,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二是要充分认识扩大和深化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的积极作用。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和生效,推进了两岸经济往来正常化进程,确立了两岸贸易投资自由化的目标,构建了两岸经济合作的制度化平台。要通过深化和扩大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不断厚植共同利益,形成紧密联系,实现互利双赢,造福两岸同胞。三是要进一步理解推动两岸大交流持续发展的深远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础在民间,动力是人民,两岸关系稳定发展需要两岸同胞共同努力。四是要对继续反对和遏制“台独”的必要性保持清醒认识。“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始终是两岸关系改善发展和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的最大威胁。国际反华势力也不会放弃“以台制华”战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仍需不断克服内外复杂因素的制约。
 
国际“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一、世界经济在调整中缓慢复苏,仍面临诸多不确定风险
     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各国经济复苏的不同步、不均衡特征突出,全球复苏进程缓慢。美、欧、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亚洲、拉美和非洲经济增长较快,发展中国家发挥着全球经济增长引擎作用。世界经济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大规模刺激计划效用衰减,结构性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受自身发展水平制约,不同程度地面临通胀压力,短期内难以填补全球需求缺口。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围绕汇率、贸易不平衡、市场准入、知识产权等问题的摩擦频发。一些国家采取措施干预汇市,全球汇率波动加剧。
    各主要经济体加紧反思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和管理模式,围绕新的发展制高点的竞争不断加剧。美国政府将经济繁荣列为国家力量源泉,继推出“出口翻番”、“再工业化”和新能源发展战略后,又宣布基础建设投资计划,力图通过强化实体经济和出口能力重塑美全球竞争优势。欧盟提出转向知识创新经济,实现经济健康和绿色发展,增强欧盟经济包容性和社会向心力。俄罗斯推出“现代化战略”,积极推进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四个现代化”,改革以能源和军工等重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加速国家的发展和振兴。日本公布“新增长战略”,将转向利用国内要素和扩大对外开放并举的需求引导型增长。同时,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仍面临自然灾害、流行疾病、能源资源、粮食和水资源短缺等发展瓶颈,可持续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二、世界格局继续调整,国际关系互动更加复杂
    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势头加强,国际力量对比进一步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亚、非、拉等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保持发展势头,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1年发展中国家占全球GDP比重将达52%,历史上首次超过经合组织成员国。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大国在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气候变化以及伊朗核、朝核等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二十国集团G20当中,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占了成员国的半数。“金砖国家组织”、“基础四国”、中俄印、印(度)巴(西)南(非)等发展中国家协调合作机制活跃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仍具有相对优势,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话语权等方面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各大国针对国际形势的新变化,纷纷调整对外战略和政策,互动更加活跃。国际关系的形态更加多样,内涵更加复杂。传统国家间阵营和界限趋于模糊,利益组合趋于复杂。围绕气候变化、核安全与防扩散、国际金融改革等议题,各国根据不同利益需要结成不同“议题性联盟”。国际关系行为主体更加多元化,国际权力更加分散。普通民众通过互联网、手机等信息技术,对外交事务和国际关系的影响增加。
    三、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取得进展,全球治理缓慢推进
    发展中国家以较平等的身份参与到世界经济治理机制中,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取得进展。一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完成阶段性改革,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投票权。二是G20峰会正处于从危机应对机制向长效经济治理机制的转型之中,在加强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三是全球金融监管机制有所加强,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全面加强对金融体系的监管。
气候变化、发展等问题的全球治理进展缓慢。墨西哥坎昆气候变化会议取得积极成果,但各方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分歧依旧,发达国家仍在推卸和转嫁减排的责任与义务。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表示将力争在2015年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但全球消除饥饿、贫困、疾病及其他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进展远落后于预期,前景不容乐观。随着国际金融危机最坏阶段的过去,各方在危机期间同舟共济的意愿有所下降。不少国家内顾倾向上升,加强国际合作的动力减弱,国际协调难度增大。发达国家希望维护在国际机制中的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希望提高代表性和发言权,双方既有合作,又有斗争。经济金融、气候变化、核不扩散等领域的问题都牵涉到政治、安全、社会民生等其他多个领域,彼此相互牵连。随着合作的深入,面临的阻力也在增加。
     四、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国际安全威胁更加多样
    各大国继续加强国防建设,纷纷出台新的国家安全战略。美国继续增加军费开支,加大海外军事基地建设,全力研发“空天飞机”、“快速全球打击”系统等新型武器,提出“空海一体战”概念。英、法等国受经济不振影响,削减军费开支,力图通过加强相互间合作维持军事大国地位。亚洲地区总体稳定,但面临的安全挑战增多,朝鲜半岛局势紧张,热点问题时有升温,一些国家政局波动,影响安全的因素更加复杂。但总的看,随着各国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大国间发生军事对抗的风险进一步降低,世界总体和平的大趋势更加巩固。核不扩散领域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同时发展。美俄签署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新条约。首届核安全峰会强调加强国际协作共同维护有效的核安全。另一方面,美进行亚临界核试验,继续优化核武库。伊朗核、朝核等问题未取得明显进展。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安全威胁更趋多样复杂。能源、粮食、水资源、自然灾害、环境事故、恐怖主义、传染病、信息网络等方面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有增无减。极端气候和自然灾害产生越来越大的扩散效应。冰岛火山喷发和墨西哥湾漏油事件表明,全球化背景下的重大天灾人祸往往跨越国界,影响到国家间关系。
    五、我国全方位、多领域的外交蓬勃发展,国际地位继续提升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带动世界经济复苏、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国积极开展全方位、多领域外交,维护了总体有利的外部环境。一是积极参与应对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动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和自贸区战略,促成了一大批对外重大合作项目。二是同各大国关系平稳推进。中美关系保持总体稳定,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内涵不断充实。三是深化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2010年,中国同几乎所有亚洲国家都实现了高层互访和交流,增加了同周边国家政治互信,深化了各领域互利合作,促进了本地区和平与发展。四是同发展中国家传统友好关系进一步深化。我国领导人遍访亚非拉地区,接待许多发展中国家领导人访华,与发展中国家互利合作取得新进展。五是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国家领导人成功出席一系列重大国际会议,全面阐述我国有关立场主张,深入参与和引导世界经济治理机制变革。六是以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为契机,深入开展首脑外交、经济外交、公共人文外交,展示了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全方位促进了我国与各国的友好合作。
 

关闭

COPYRIGHT © MMVTC. All RIGHTS RESERVED.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 设计:计算机工程系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文明北路232号 邮编:525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