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诊改动态 >> 正文

莫用“迎评”思路应对教学诊改

作者:吴灵辉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8-06-12 11:06:07.0

发布时间:2018年6月12日     访问量:65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6月12日09版

近日,一位职校教师在微信群中对教学诊改的吐槽引发了职教同仁的热议。这位教师说:“当下的教学诊改,别的没改变多少,倒是改变了教师的工作节奏和生活方式。每天除了正常上课以外,课余时间全部用在了诊改上,点灯熬油、加班加点、闭门造车地写各种诊改材料。过去是‘俩眼一睁,忙到黑灯’,现在是‘闹钟一闹,忙到鸡叫’。我周围同事咋都感觉现在上课倒成了我们最轻松的事情……”

笔者闻之,不禁愕然。当前全面推进的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意在引导职业院校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第一主体责任,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办出特色、彰显个性,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部分职业院校的教学诊改缘何如此变味?还有多少类似的职业院校把教学诊改当成了需要即时完成的“项目”或“任务”,热衷于补材料、做材料甚至是“造材料”?这种用“迎评”思路走过场应付教学诊改的做法,背离了教学诊改的初衷,既“忽悠”了领导,浪费了宝贵的人力资源,又伤透了一线教师的心,其后果必然是“诊改工作深入推进”,但教学仍是老样子。

细细想来,出现这些怪现状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部分职业院校缺乏对教学诊改工作的科学理解,缺乏对于新时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紧迫感,不是利用教学诊改的契机努力解决阻碍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而是敷衍了事,满足“过关”。二是部分职业院校领导懒政、惰政,不作为、不担当,工作思路不清晰,教学诊改举措不落实,只是起到了“转发文件,空喊口号”的“传声筒”作用。三是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缺乏自主发展、创新发展的意识,一味地看“上面”的眼色行事,不是看学校自身需要改进什么,而是看“上面”需要什么,从而大做表面文章,不惜弄虚作假。

“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要想让职业院校教学诊改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方面对症下药:

首先,职业院校要提升对诊改工作的认识。职业院校对教学诊改有什么样的认识,就会有什么样的质量保证行动。教学诊改实质上是一种执行工具,而要确保执行的自觉、顺畅、高效,必须对教学诊改的目的、意义、根据、原因等有深刻的洞察、透彻的认识,便于统一思想,协同行动。这就需要职业院校要始终坚持需求导向,以真正解决职业院校自身存在问题的需求为抓手。教育教学现场才是教育教学问题的原发地,是产生问题的真实土壤。因此,职业院校进行教学诊改,应该从上到下全员树立在具体教育教学场景中捕捉问题的意识。不能发现问题就不会有真正实施教学诊改的冲动,没有教学诊改的冲动就不会有扎实的行动,没有扎实的行动就不会有问题的真正解决,没有问题的真正解决就不会有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落地和完善。

其次,职业院校的诊改必须从实际出发。每所职业院校,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并确定教学诊改方案。结合校情的教学诊改方案至少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要建立并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各校应该在坚持对原有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继承和改进的基础上,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强化学校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形成并完善全过程管理、全要素控制、全员参与、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二是要树立现代质量文化观。通过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增强学校质量意识,不断提升标准内涵,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三是要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在诊改工作中的基础作用,完善预警功能,以信息化为手段,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再其次,教育行政部门要创新教学诊改的评价方式。不可否认,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学诊改的评价方式,具有很强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精心设计好评价复核流程,建立健全科学、民主、有效的教学诊改复核机制,从源头上防范职业院校教学诊改走过场现象的滋生蔓延。

职业院校只有紧紧抓住人才培养质量第一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以教学诊改为抓手,把人才培养高质量作为最大的实绩,才能最终让走过场的教学诊改成为过去时。

(作者:吴灵辉,单位:陕西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质量监控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