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课程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课程建设 -> 正文

《思想社会实践课》课程标准

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阅读次数: 日期:2023-10-25


目录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任务

三、课程理念设计思路

四、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二)能力目标

(三)素质目标

五、课程内容和学时安排

、课程实施

(一)教材选用或编写

(二)教师队伍建设要求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其他说明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思政社会实践

学时数: 16 学时

课程学分: 1 学分

课程代码: 07010027

课程管理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

适用专业:全校所有专业学生

开设学期:在校大一、大二学生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思政社会实践》课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件)和《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 号),以及《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的精神而设置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是高职院校的公共必修课。

(二)课程任务

本课程是我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引导学生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认识国情、认识社会,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入实际、拓展视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三、课程理念设计思路

突出本课程的思想政治实践育人功能,不仅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需的理论知识,更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做到以理服人,充分发挥理论的力量,培养学生科学地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的能力。通过此前的基本知识的学习,帮助大学生在思政社会实践中更加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认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备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合格建设者所应有的基本政治素质和相应的实践能力。

本课程课时数16学时。

四、课程目标

本课程依托校内实践育人平台——红荔吧、红荔社进行思政社会实践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写作,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科学地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实践能力、养成高尚品格,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

(一)知识目标

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内容、观点和方法的理解,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意义。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发现实际问题、分析实际问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认识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懂得合作。

(三)素质目标

通过实践教学,使大学生亲身体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和成就,促进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笃行历练、淬炼本领、增长才干,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同时对接我校各行业要求,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纪律,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专业高职学生成长成材和终身发展。

五、课程内容和学时安排

学期

学时

活动内容

活动方式

一年级第一学期

8

主题调研活动

通过调研茂名或你的家乡中的发展变化、民风民俗、返乡交通等为主题开展调研活动。例如,通过家乡的变化发展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与变化

(1)介绍这个地方(或企业或村等)在党的十八大前的情况;

(2)在党的十八大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推进现代化;

(3)取得了哪些成就或发生了哪此变化。

二年级第一学期

8

思政红色故事学习活动

寻找一个茂名本地或你身边的“红色故事”(或励志人物),讲述他背后所体现的中国精神或建党精神。

(1)通过现场调研或查找历史资料,撰写“红色故事”,要有详细的事迹介绍或故事情节。

(2)体现了什么样的中国精神或建党精神,以及你的感受。

、课程实施

教材选用或编写

(一)考核方式

根据思政社会实践课教学计划安排,《思政社会实践》教学活动采取“单独设立、独立运行、独立考核”的模式。实践成绩占比100%,学生的实践作业以调研报告或者视频等形式呈现。本课程以实践成果评价为主要方式,依托红荔社、红荔吧和红荔TV等实践育人平台,将学生的作品放在育人平台进行宣传和评比,并推荐优秀作品参加校外比赛。

(二)教师队伍建设要求

1、课程负责人

课程负责人必须具备多年从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及研究工作,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足够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学经验丰富,能够科学地组织课程建设工作。

2、教师团队成员基本要求

课程教学团队要求建立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配置较优,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从事课程的教师不仅要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较好的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并在具体实践环节的辅导上,能够有对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

素质要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要”“八个统一”的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强化主体责任意识,积极修为,努力将课堂作为发挥自己作用的主要岗位阵地,切实承担好铸魂育人的时代重任。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最好是中共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真学、真懂、真信、真教。

学历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

专业背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相关、相近专业。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红荔吧、红荔社等网络育人资源、教育网站等信息资源,使教学媒体从单一媒体向多媒体转变;使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使学生从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2)利用学生社团和校园活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以学院学生社团为支撑,进行一些主题活动,将娱乐性教育性融为一体;也可以借助于学院的文化节、技能大赛等活动,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

(3)社会实践基地

实践课程要为大学生创造“走出去”的机会,学院为提供稳定、高质量的社会实践环境,现已与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元坝村和茂南区烧酒村等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供学生观察社会、服务社会。

其他说明

课程标准依据教育部《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先行试点工作方案》(教社科厅函〔2020〕2号),我院高职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而制定。适用于指导《思政社会实践》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工作。本课程标准由概论教研室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