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课程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课程建设 -> 正文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阅读次数: 日期:2023-11-30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与法治》

二、适用专业:全院所有专业

三、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

本课程是全院所有专业的公共必修课课程。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掌握思想道德与法治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品德高尚、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的基本职业素养。

四、课程设计:

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思想品德课程,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贯彻落实“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帮助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确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传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观,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培育各种道德素质,提高法律素养、自觉遵纪守法,促使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开发思路:

建立以学生能力为本位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发思路

(二)以道德法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能力为培养目标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传递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并给学生建立合理的人生价值观、道德规范的道德、法律相统一的过程。为此,我们在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确立了以下三个关联、层层递进的目标:专业能力目标、社会能力目标和方法目标。

1、专业能力目标。

(1)了解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活中道德法律知识和规范。

(2)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同,并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并验证所学思想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的正确性。

(3)在“理论实践一体、知行合一”的教学中,接触和体验纷繁复杂的道德现象和法律现象,发现和挖掘生活中值得提倡的道德法律观念、行为和品质。

(4)形成正确的道德法律思维方式。

2、社会能力目标。教学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行动能力。

(1)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让学生广泛参与力所能及的教学活动之策划、准备和组织,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

(2)通过参加访问或开展道德、法律现象的调查,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和社区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法律道德认知和法律道德行为不一致的问题,并使在其法律实践中不断增强把道德法律认知转化为道德法律行为的能力。

(4)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学生获得合作能力、交往和沟通能力。

3、方法目标。

“理论实践一体、知行合一”的教学是学生了解社会、理解生活、认识自我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一体化教学引导学生探究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问题,并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有助于学生在探究、研究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明辨是非善恶,自觉砥砺品行,不断完善自我,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修养。

(三)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单一,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过去不十分受学生欢迎的原因之一。我们力图改变这一作法,采用问题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学过程中经常性的鼓励启发学生提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改变传统的仅仅用黑板、教科书等为教学媒体,采用多媒体、电视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中语言表达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增加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兴趣。通过多种方式的课堂外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改变传统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弥补课堂教学方式中语言表达单一的不足,通过播放各类教学影碟来增强教学效果。

第三、突出我院职业教育特色,在教学中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及相关行业法规和案例分析,进行领会学习,帮助学生作好充分就业准备,体现出与一般高等教育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不同。

)改革考试方式

1.考试改革指导思想

本着务实、务真、突出高职高专特色的原则,采取开卷、论文、社会调查等交叉结合,相互并存的方式对学生公正、公开、公平地予以严格考查。变一次考试决定学生成绩为平时考察加期末测试综合评定成绩,平时成绩即课堂参与、作业、测验等占总评的50%,期末考试(开卷)占总评的50%。从学生在讨论、辩论中的表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小论文的撰写等方面评定平时成绩。期末考试也尽量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注重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考察学生利用所掌握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内容组织及学时分配:

学习情境(章节)名称

子学习

情境1

子学习

情境2

子学习

情境3

子学习情境4

学时分配

学习情境

绪论

担任复兴大任成就时代新人


2

2

学习情境(章节)1

领悟人身真谛把握人生方向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

正确的人生观

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6

教学时数

2

2

2

学习情境(章节)2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理想信念的内涵和重要性

坚定信仰信念信心

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4

教学时数

1

1

2

学习情境

章节)3

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

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6


2

2

2

实践课考查

教学时数

6

6

学习情境(章节)4

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

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著特征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

教学时数

2

2

2

学习情境(章节)5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

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投身崇高向善的道德实践

6

教学时数

2

2

2

学习情境(章节6

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与运行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维护宪法权威

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6

教学时数

2

2

2

实践课考试

教学时数

6

6

总学时





48

课程教学目标:

1、专业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

2、方法能力目标

让学生广泛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策划、准备和组织,能够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调查研究,能够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会能力目标

使学生在实践中知荣明耻,明辨是非善恶,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完善自我,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实现学生在思想道德和法律规范上的知、信、行的统一,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六.参考学时与学分:

参考学时:48

参考学分:3.5

教学建议:

1.教学方法:启发式、案例式、小组讨论、情景教学。

2.教学条件:多媒体教室、课外实践基地。

课程考核标准:

1、考核思路

《思想道德与法治》培养的是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即人生观、道德观与法制观。道德素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要在长期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历练之后才能形成的。其中,还会受到不良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它又是复杂的。鉴于此,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考核和一项专业技能的考核,是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本课程的考核坚持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单项考核与多元考核相结合的原则,既强调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也追求学生个体素质能力的培养。以期实现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标,让学生能够成为有益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力量。学生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即课堂参与、作业、测验等占总评的50%。期末考试占总评的50%。从学生在讨论、辩论中的表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小论文的撰写等方面评定平时成绩。

2、考核重点:

(1)学习情境(章节1)的考核:专业能力的考核主要体现高尚的人生目的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人数观,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社会能力主要体现在学习与新同学交流、沟通、辩论的方法和技巧;方法能力主要体现为对学生的归纳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

(2)学习情境(章节2)的考核:专业能力主要考核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内涵;社会能力主要体现在掌握自身实现人生理想的途径;方法能力主要体现在全面、系统的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学习情境(章节3)的考核:专业能力主要考核新时期爱国主义的特点,继续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弘扬中国精神;社会能力主要考核学生社会调查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方法能力主要考核与人交流的方法,学会就事论理的方法。

(4)学习情境(章节4)的考核: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核心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能力主要体现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能力主要体现为与他人和谐相处、具有团结心和社会责任感。

(5)学习情境(章节5)的考核:专业能力考核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社会能力考查学生的社会调查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及预测等方面的能力;方法能力是考核学生掌握归纳法、运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的情况。

(6)学习情境(章节6)的考核:专业能力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用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与精神分析有关法律案件,培养法律意识;社会能力考查学生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与分析能力;方法能力考查学生掌握演绎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的情况。